David Chen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Sun, 14 Sep 2025 13:17:05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s://www.ideaforkids.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cropped-IDEA-for-Kids_Favicon_20180909-01-1-32x32.png David Chen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32 32 滑世代的孩子,如何教他們重新學會專注?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the-swipe-generation-to-focus-again/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the-swipe-generation-to-focus-again/#comments Sun, 14 Sep 2025 10:46:58 +0000 https://www.ideaforkids.org/?p=391 [大衛選讀] 剛參加完學校家長會,發現老師跟家長都...

The post 滑世代的孩子,如何教他們重新學會專注?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剛參加完學校家長會,發現老師跟家長都對青少年孩子們的專注力,像是閱讀長文的耐心,以及思考的深度等,都感到十分憂心。

身為UX體驗設計專家,我自己很清楚,人的認知、記憶與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現在資訊科技跟社群媒體這樣發達,資訊過剩、注意力缺失的發展趨勢只會越來越劇烈。

這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我們天生就難以專注?年輕一代會因為從小接觸數位,就能夠發展出更強的多工能力嗎?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重塑專注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半世紀前的預言:資訊富足將導致注意力貧窮

早在1971年,Intel 推出世界上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 Intel 4004 時,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就已驚人地預見今日的困境。他認為:資訊的富足,將會導致注意力的匱乏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在過去,人類的瓶頸是「缺乏資訊」,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獲取知識。但正如 1970年代微處理器、網路、磁碟等發明所帶來的影響,很快地,資訊的複製和傳播成本就下降到趨近於零。資訊從原本的不足,一下子變成了太多。

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成了最稀缺、也最炙手可熱的商品。

後果很明顯,《牛津英語詞典》在2024年將「腦殘, Brain Rot」選為年度詞彙。精準描繪了因過度消費瑣碎、低品質網路內容,而導致精神與智力狀態惡化的普遍現象。

這現象不只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對於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帶來極大的障礙。

我們為何天生就難以專注?

要理解注意力為何會成為商品,我們必須先認識人類大腦在做決定時的根本限制。

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實際上並沒有辦法如理想般,總是能瞻前顧後考慮所有事情,做出理性的完美決策。

在現實中,我們的理性受到:資訊不完整、認知能力有限,以及時間緊迫,這三大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不會無止盡地尋找最佳方案,而是傾向於找到一個「足夠好」的選擇就停下來,這種策略被稱為「滿意化, Satisficing」。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Sims 則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個容量有限的「資訊通道, Information Channel」。我們並非隨機地忽略資訊,而是會看起來「理性地」去選擇要關注哪些內容,這一切都基於腦力的成本效益權衡 。

因此,為了快速應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許多經驗法則和捷徑。例如「聽專家的準沒錯、第一印象很重要、人多的餐廳多半比較好吃」等。

結果這些可預測的決策捷徑,恰恰成為社群媒體演算法得以大規模引導,甚至用來操縱我們的基礎。

特別脆弱的青少年大腦

青少年族群在注意力經濟的衝擊下尤其脆弱,這並非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而是孩子們在這時期的大腦發展階段,遇到了生物學上的特性限制。

青少年的大腦中,負責衝動控制與規劃的前額葉皮質,要到二十歲出頭才能完全發展成熟。在此同時,掌管情緒與獎勵的邊緣系統卻已經高度發展且反應靈敏。

這種發展上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會更強烈地去尋求獎勵與刺激,且難以抑制來自數位媒體的誘惑。像是在社群媒體上發照片之後,渴望即刻收到讚或是正向留言;玩手遊停不下來,期望再玩一局就能拿到獎勵等。

許多人誤以為他們是「數位原生世代」,天生就會擅長多工處理,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頻繁的社群媒體多工刺激,並非訓練孩子的大腦變得更有效率,而是訓練他們更習慣分心。

只要是人,每次從干擾中重新集中注意力,都需要花費時間成本。而且這會不斷累積,導致思考變得越來越淺薄,完成任務的時間也會更長。

此外,睡前使用數位媒體也會嚴重干擾睡眠,形成惡性循環。睡眠不足會損害第二天維持專注力所需的大腦功能,讓孩子在學校更容易分心。

數位排毒,設法重塑專注力

面對系統性的注意力挑戰,僅僅要求自己或孩子「專心點」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從環境與方法上,去進行根本性的改變。

在學校教育上,老師可以創造一個更有利於深度工作的環境。例如,移除教室中不必要的視覺干擾,並策略性地安排「注意力休息時間」。

大約每 15 至 20 分鐘變換一次教學策略,也能有效維持學生的新鮮感與參與度。更重要的是,採用「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教學法,讓學生圍繞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進行長期探究。這種主動、自我導向的探索,可以提供孩子們強大的內在動機,讓他們更能專注沉浸在學習當中。

在個人與家庭上,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或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這並不是要永久戒斷資訊科技,而是要建立起一種更有意識、更健康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一些小地方開始,例如設定每天 30 分鐘的無螢幕時間,並逐步延長。主動關閉手機上非必要的通知,能幫助我們奪回注意力的主導權。

此外,在家中設立「無螢幕區域」,例如餐桌和臥室,不僅能促進家人間的交流,也能顯著改善睡眠品質 。最重要的是,把家居時間空出來,去重新探索那些能帶來深度滿足感的離線活動,無論是運動、閱讀、藝術創作,還是與親人朋友的面對面交流。

有限大腦 vs. 無限數位環境

我們正處於一個相當弔詭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輕易獲取知識的時刻;卻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環境中充滿了誘惑跟雜訊,以致於連一般人難以維持深度思考。

孩子在學習成長上,尤其需要幫忙。了解原因脈絡後,試著幫他們找回專注力,找回深度思考、感受與連結的能力。

我想尤其在人工智慧爆炸性發展的趨勢下,如何深刻思考、主動提問,會是孩子更需要的能力。


》延伸閱讀書籍:

Digital Minimalism –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A World Without Email – 沒有Email的世界:過度溝通時代的深度工作法

DOPAMINE NATION –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The post 滑世代的孩子,如何教他們重新學會專注?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the-swipe-generation-to-focus-again/feed/ 3
孩子手機摔壞了,維修費該爸媽出嗎?把握建立「財務掌控感」的黃金機會 https://www.ideaforkids.org/fostering-a-sense-of-financial-control/ https://www.ideaforkids.org/fostering-a-sense-of-financial-control/#comments Wed, 13 Aug 2025 12:11:37 +0000 https://www.ideaforkids.org/?p=384 [大衛選讀] 最近孩子的手機螢幕突然故障了,這就衍...

The post 孩子手機摔壞了,維修費該爸媽出嗎?把握建立「財務掌控感」的黃金機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最近孩子的手機螢幕突然故障了,這就衍生了一個話題,維修的錢要從零用錢裡面扣,還是爸媽需要幫忙出?

天不有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手機用著用著一定會故障的。這就是很好的機會,來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從小就能夠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相信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跟判斷,去處理意料之外的問題。

在年輕人的財務壓力越來越大的年代,怎樣教孩子去主動應對困難,而不是被動反應。這樣的家庭財務教育變得非常重要。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年輕一代普遍財務韌性偏低,風險意識不足

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中,完全沒有應急儲蓄的比例最高。美國銀行在2022年的研究數據顯示,34% 的 Z 世代,手上並沒有任何應急儲蓄。

Bankrate 在 2025 年的另一份報告,高達 59% 的美國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一筆 1,000 美元的意外開支。

亞洲地區的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的趨勢。Fidelity 環球財務健康調查指出,只有 35% 的年輕族群擁有足以支應半年以上的應急儲備金,比例低於中年人士的46%。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應急儲備不足。

讓孩子從小就有自信,能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

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能夠有自信,在面對困難挑戰時,能夠有自我掌控感。

這就要順便提到「控制點, Locus of Control」的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生命中各種事件時,是會相信命運,還是相信自己?

擁有「內控觀點」的人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最終結果;而帶有「外控觀點」的人則傾向於將結果歸因於命運、運氣或外力。

財務上也是一樣,而且影響更長、更深遠。

當你問孩子:「你覺得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讓手上的錢變多或是存到更多錢呢?」

擁有內在控制點 (Internal LOC) 的孩子會相信,他們的財務成功或失敗,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行動、技能和決策。他們相信努力工作和明智的財務規劃,能夠改變結果。

反過來,依賴外在控制點 (External LOC) 的孩子則傾向於將財務結果歸因於外在力量,例如運氣、命運、經濟環境或他人的影響 。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對財務狀況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接受大環境的影響。

從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開始

順風順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很會理財。然而真正驗證跟學習財務知識的那一刻,往往是意外發生,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

為了不要讓孩子長大遇到重大變化時,如失業、生病、天災意外等,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從小教他們「緊急預備金, Rainy Day Fund」的概念,並且真的用看看,是很重要的。這會讓他們學會逐步掌握財務的內在控制點 (Financial Locus of Control) 。

一般來說,孩子會動用到緊急預備金的「意外雨天」,可能有以下幾種狀況:

一種是真正的意外:像是心愛的腳踏車壞了需要修理,或是不小心弄丟了學校的書本需要賠償等。

另一種是意想不到的機會:像是學校突然宣布一個得來不易的異地交流行程,但需要自己額外支付旅費。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要教孩子的核心觀念是:儲蓄是為了「應對意料之外的事」,無論這些事是挑戰還是機遇。

有這樣的準備,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生活大小事時,保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由。

跟孩子一起討論,什麼算是緊急

緊急開支必須具備三個特徵:意料之外的 (unexpected)、急迫的 (urgent) 和必要的 (essential)。

這筆緊急預備金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在面對關鍵急迫的需求時,能夠有充足餘裕。

相較之下,年度出國假期、換季的衣物、朋友間的派對,或是更換一部功能都還正常的舊手機,這些都不符合緊急情況的標準。因為它們或是可以預見的,或是不絕對必要的。

家長如果不事先建立這套清晰的判斷標準,孩子可能會將任何強烈的慾望都定義為「緊急」。對他們來講,現在就想要的東西確實都很急,哈哈。

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由家長單方面下達指令,而是與孩子共同創建一個「家庭緊急情況的定義」。一起來列個清單,想想哪些事情發生了會是真正的大麻煩。

例如:上學用的腳踏車壞了,需要修理?嗯,這聽起來很緊急。但是想買一個剛上市的電玩遊戲?這可能就不是。

針對幼兒和學齡兒童: 可以使用他們能感同身受的例子。例如,最喜歡的玩具壞掉了,需要錢來修理或更換;上學用的書包破了,得趕快修補或換一個;或是不小心弄壞了眼鏡等。這些都是發生在他們個人世界中的小型危機。

針對青少年: 例子可以更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例如,每天賴以通訊和社交的手機螢幕摔破了,維修需要一筆費用;或是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腳踏車需要緊急維修。

跟孩子一起定義好緊急狀態,並且教他們現在就開始準備一筆預備金。實際用到的時候,就會非常有感、記憶深刻。

重點是主動應對,而不是被動反應

面對壓力的對應方式有兩種:主動應對 (proactive coping),跟被動反應 (reactive coping)。

讓孩子學會主動應對,可以更好地化解危機,也會在心理上建立起更多的自信跟韌性。

所以,現在就跟孩子一起準備好緊急預備金,然後靜心等待他們把手機螢幕摔破的那一刻 (這爸爸好壞,哈哈)。

3000塊錢能學到的教訓,可能會幫助他在28歲時避免一個好幾百萬的財務錯誤。年紀越小,開始練習財務思維的起點越好 🙂


》延伸閱讀書籍: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早點知道就好了!改變一生的金錢觀

心態致富:從心態、行為到習慣,創造財富的69堂關鍵常識養成課

The post 孩子手機摔壞了,維修費該爸媽出嗎?把握建立「財務掌控感」的黃金機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fostering-a-sense-of-financial-control/feed/ 5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comments Thu, 17 Jul 2025 06:52:20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92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

The post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用零用錢來刺激管理他們嗎?

做家事其實是很好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工作態度跟自我效能感。那些是需要每天做、自己動手做,才能夠練習跟養成的。

除此之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錢?孩子功課進步可以發紅包嗎?這些都牽涉到責任、獎勵與內在動力。搞清楚教育上的原則,在金錢獎勵上的判斷就會容易得多,也能避免誤區。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從一歲半就開始顯現

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 研究了世界各地家庭的家務勞動,發現孩子們普遍從一歲半開始,就有幫助父母的渴望。

他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哪一種文化背景,多數孩童在滿 18 個月後,就會開始主動對父母手上的家事,像是拿水杯、擦桌子、搬東西等,表現出「我想要幫忙」的熱情。

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源自於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being useful)。這樣的內在動機,讓才剛會站立學講話的孩子,就急著想要出手幫忙大小事,而且不讓他們幫忙還會生氣咧 🙂

長期研究發現,做家事的孩子能藉此培養成年所需的責任感與綜合能力

另一個哈佛格蘭特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Grant Study) 則更有趣。藉由基金會贊助,他們持續研究追蹤了268 名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波士頓市郊的另一組年輕人,長達85年以上,現在已開始追蹤其下一代子女。

透過每 2 年發問卷、面訪與持續的醫療報告等來收集資料,涵蓋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職業成就、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等面向。

研究發現,那些從事家務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有能力、有耐心、全面的成年人。從小透過家事培養責任感,會對個人生活自理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工作態度 (work ethic):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人,成長後在學業與職場上更能自律地執行任務、不需要依賴外在督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完成家務帶來的成就感,能持續提升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責任感與耐心 (responsibility & patience):童年承擔家務有助於培養「凡事先盡責再說」的價值觀,面對挑戰時也更能持之以恆。

全面發展 (well-roundedness):家務往往涵蓋了各種生活技能、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等綜合能力。也因此,年幼從事家務的人,往後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皆表現相對優異,在兩性關係中也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家中該做的事情就不能給錢

做家事,理當是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共同負擔的工作。所以當家事與金錢扯在一起時,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困惑。

知名財經作家 Beth Kobliner認為:「除非你願意在每次叫孩子自己把衣服放入洗衣籃時,都要先進行協商議價,否則請避開依家事付費的系統 (steer clear of systems that pay per chore) 」

做家事是件好事,這讓孩子成為一個團隊合作者。但是額外用金錢獎勵孩子去完成像是清理餐桌、倒垃圾、遛狗或整理床舖等日常任務,實際上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理財教育專家 Ron Lieber 在《 反溺愛 》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用零用錢來換取孩子做家務,因為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會覺得他們不需要錢,進而拒絕做家事。」

所以零用錢應該是獨立存在的,它不應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So allowance ought to stand on its own, not as a wage but as a teaching tool)。

劃分額外的家事,鼓勵孩子主動節約行善

我自己的經驗是,零用錢與家事責任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協調搭配。如果家裡已經有定時定額給予零用錢的習慣,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給孩子額外的金錢。

第一種,當他們在家裡做額外的工作時:

可以試著將家事分為「例行家事」與「額外家事」。例行家事像是打掃房間等,作為家庭責任的一部分,應該無償完成。至於那些額外的家事,則可以委託他們做一些本來會花錢請別人做的工作,比如洗車、清潔冷氣濾網、通水管等。這類的額外家事可以支付報酬,以鼓勵孩子的創業精神。像這樣清楚區分例行跟額外家事,就既能培養責任感,又能提供財務教育的機會。

第二種,當他們透過主動節約,為家裡省下日常開支時:

可以利用孩子對金錢的渴望,將其轉化為一種行善的力量。像是讓她負責家裡的節能工作,如主動關燈、少開冷氣、減少淋浴用水等,月底結帳時再把水電費賬單中的節約差額,拿來當做額外的金錢獎勵。

那在課業上,可以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嗎?

這是很多爺爺奶奶、阿公阿媽的愛用招數。只要孩子用功念書考100分,就發紅包獎勵。看起來孩子開心,長輩也歡喜。

不過有很多研究都發現,這樣的獎勵模式有其限制跟負面效果。

首先,獎勵並不能長期發揮作用 (rewards don’t work in the long term):

許多的研究都發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完成任務時,如果能獲得獎勵;在反覆測試過後,最後的成功率都會比沒有獎勵時還要低。

在教育現場的經驗也是一樣,當沒有「A」的成績需要爭取時,學生往往學得更好。整體而言,獎勵對於提升人們的工作或學習品質來說,成果並不顯著,甚至會有反效果。

再來,獎勵會削弱內在動力 (rewards erode in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力是指為了某件事本身而做時所獲得的內在快樂。例如,我練鋼琴是因為我喜歡彈鋼琴;我刷馬桶是因為它能幫助到家人,我為馬桶的外觀感到自豪,而且刷完之後聞起來也很香!

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過多的獎勵,反而會讓人對那些原本無需獎勵的事情,感到壓力跟負擔,進而逐步喪失興趣。

所以為了不要搞亂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在使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時,要格外小心注意。

最後,爸媽要以身作則,把家事當做全家人的事

家庭並不是商業組織。父母為家庭的付出,如烹飪、打掃、照顧孩子,並不會獲得報酬;因此,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他們的貢獻也應該是出於同樣的責任感,而非為了錢。

為了強化這種合作精神,心理學家 Richard Rende 特別強調語言的力量。他建議家長多使用「我們」這個詞彙。例如說「我們需要一起把客廳打掃乾淨」,而非「你去打掃客廳」。

這種措辭能夠傳達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為這個家努力」的訊息,進而培養出孩子的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

此外,爸媽的態度與行為模範也很重要。孩子天生並不覺得家務是令人厭煩的苦差事,很多時候反而是成年人的抱怨教會了他們這麼想。

所以動手跟孩子一起做家事吧,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capable) 和有歸屬感的 (significant)。

這是金錢給不了的,自己想做、開心做最重要 🙂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The post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feed/ 5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comments Thu, 05 Jun 2025 07:04:28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88 [大衛選讀]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棒的...

The post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棒的引導,讓他們能夠自信地去探索世界、自動自發搞定各種事情。

我常在公共場合或是朋友聚會中,聽到大人們對孩子們持續的鼓勵讚美:「你畫得好棒!」「你好聰明,一下子就學會了!」「真是個乖孩子!」

這些正向的鼓勵,無疑是想給孩子們肯定跟支持。

然而,我也觀察到一些現象,讓我開始反思這些看似「標準答案」的讚美,到頭來,是否真的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時候,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在面對稍微困難一點的挑戰時,反而顯得猶豫、甚至選擇放棄。彷彿害怕一旦失敗,就會失去「我好聰明」的乖寶寶貼紙。

也有些孩子,似乎對讚美「上癮」了,做任何事情都期待著大人的掌聲,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的關愛跟表揚,就會感到失落或缺乏動力。

這不禁讓我思考,爸媽隨口一句「你好棒!」,究竟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是給了他們自信,還是無形的壓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讚美的力量與陷阱:一句話,隱含兩種風景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滿自信、勇於嘗試?

讚美,往往是我們表達愛與期許最直接的方式。一句適時的肯定,確實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重視,進而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挑戰自我。

然而,讚美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許多時候,爸媽的本意都是好的,但話語間不經意流露出的訊息,卻可能形成阻礙他們成長的「讚美陷阱」。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陷阱誤區:

▎誤區一:空泛膚淺的好棒棒

我們常說的「你好棒!」「你好乖!」「你真厲害!」,雖然充滿善意,但往往過於空泛。

孩子聽了可能一時很開心,卻不明白自己究竟「棒」在哪裡,「乖」在何處。這樣的讚美,就像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模糊的標籤,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行為指引。

當他們未來遇到新的情境或挑戰時,這份空泛的「好棒棒」,很難轉化為孩子可以依循的具體策略或努力方向。他們可能會困惑:「我上次是怎麼『棒』的?這次要怎麼做才能一樣『棒』?」

▎誤區二:只誇讚天賦,卻忽略了努力

「你數學真好,天生就是學數學的料!」或是「你畫畫怎麼這麼有天分!」這類強調天賦的讚美,或許是我們平常不知不覺就說出口的。

然而,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威克 (Carol Dweck) 博士著名的固定型思維 (Fixed Mindset) 與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 研究提醒我們,長期稱讚孩子的天賦或智能,例如你真聰明之類的,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他們因此會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成功是因為聰明,失敗則代表不夠聰明。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他們可能會逃避挑戰、害怕失敗,不願意去嘗試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夠聰明」的事情。

相反地,如果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讚美他們所採用的方法,以及他們的堅持不懈,或是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則更能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讓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進而更勇於面對困難,享受挑戰帶來的成長。

▎誤區三:過度或不真誠的讚美

另一方面,孩子天生就是敏銳的觀察家。他們總是能輕易察覺出,大人語氣當中,那些微妙的敷衍或言不由衷。

所以,那些隨口說說不真誠的讚美,不僅無法達到鼓勵的效果,反而可能損害親子間的信任感。

此外,過度讚美,尤其針對那些孩子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也可能導致「讚美通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對讚美變得麻木,或是會為了獲得更多讚美,而刻意誇大自己的表現。

長久下來,孩子一旦沒有外在的掌聲就缺乏動力,反倒會因此喪失了自己探索新事物的樂趣與積極性。

這些陷阱誤區提醒我們,讚美並非多多益善,關鍵在於「質」而非「量」。

一句不恰當的讚美,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它可能讓孩子過度依賴外在評價,削弱其內在動機,甚至阻礙他們發展出面對未來挑戰所必需的韌性與毅力。

有效讚美的小撇步:讓每一句鼓勵都恰到好處

前面談到了讚美當中潛藏的陷阱,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方式,讓每一句鼓勵都真正發揮正向的力量呢?

以下幾個小撇步,希望能幫助爸媽們,更有效地讚美孩子。

▎撇步一:聚焦在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或天賦

這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核心。與其稱讚孩子聰明或只看結果考了滿分,不如把焦點放在他們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採用的方法、展現的毅力,以及從中所獲得的進步。

例如:當孩子完成一幅困難的拼圖時,與其說:「你好聰明,這麼快就拼好了!」

不如試著說:「我看到你剛剛很專心,試了好幾種不同的方法,遇到卡住的地方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到最後把拼圖完成了,真不簡單!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很棒。」

這樣的稱讚,能讓孩子明白,成功並非僅僅來自於不可捉摸的天賦,更多是源於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例如專注、努力、嘗試不同的策略以及堅持。這會鼓勵他們在未來遇到更困難的挑戰時,也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克服。

▎撇步二:具體讚美孩子的行為細節,避免空泛的形容詞

對孩子的讚美要有效,那就要讓這些鼓勵變得具體、有層次。

明確指出孩子哪些行為值得肯定,不僅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讓他們感受到你是真的有在關注他們,而非隨口敷衍兩句。

例如:當孩子主動幫忙做家事後,與其簡單地說:「你好乖。」

不如說:「謝謝你今天主動幫忙把碗筷收到廚房,還把餐桌擦乾淨,讓家裡變得更整潔了,你真是個體貼的好幫手。」

具體的描述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反應出孩子的優良行為,讓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好在哪裡。這也會讓孩子更容易在未來,自己去反覆進行這些正向的行為。

▎撇步三:強調過程當中的進步與學習,而非勝負名次

孩子能夠持續地學習跟成長,這過程往往比單次的結果來得更重要。

所以即使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或是在比賽中失利,只要他們在過程中有學習跟進步,就值得肯定。這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失敗的正確態度,明白這其實是學習的機會,而非世界末日。

例如:孩子參加賽跑比賽沒有得到名次,與其安慰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

可以嘗試更具體地肯定他在這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雖然這次沒有得獎,但我看到你從練習開始,每天都很認真地訓練,起跑的反應也比上次快很多,你真的進步了超多,要為自己感到驕傲。」

這樣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他們的努力和成長依然被看見和重視,從而更有勇氣面對下一次的嘗試,並從經驗當中學習。

真正的讚美不用多,但是孩子會記在心坎裡

我自己的經驗是,讚美孩子不用太多,有時候輕輕的一句話,只要是說在他們在意的點上,效果就會很強。

甚至也不需要直接說出口,光是問孩子:「剛剛那場比賽,你自己覺得哪幾球打得特別好?剛剛那個逆轉,是怎麼發生的?」他們就會自己去挖掘出值得鼓勵的點,自顧自地講得不亦樂乎。

當那個評價的焦點,從大人轉移到孩子自己身上時,他們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就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了。

我想,對爸媽來說,能夠培養出眼中有光的孩子,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讚美 (泛淚)


》延伸閱讀書籍: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協助親子改善溝通、創造良好互動的六堂課

Positive Discipline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The Whole-Brain Child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腦神經權威╳兒童發展專家的12個腦科學教養大關鍵

The post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feed/ 5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比賽結束了,孩子的心智訓練才正要開始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ntrol-the-controllabl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ntrol-the-controllables/#comments Sun, 04 May 2025 10:51:51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81 [大衛選讀] 這半年的國高中球賽,遇到了幾次傳說中...

The post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比賽結束了,孩子的心智訓練才正要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這半年的國高中球賽,遇到了幾次傳說中的主場優勢。明明打手超大聲,但是裁判就是硬不吹犯規;球員教練跟家長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比數拉近翻轉,最後飲恨作收。

這過程當然不舒服,但是賽後靜下心來,覺得得想個辦法,讓孩子可以掌握好自己能控制的,然後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場上的逆風。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這句運動場上的經驗傳承,正是在教我們如何應對變化,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從混亂中靜下來,進而專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運動場上遇到有爭議的判決,孩子心理多半會受到大幅影響

這些年跟著孩子參加大小比賽下來,看過的比賽判決爭議,應該也不算少。當場的情緒一定是很氣憤的,教練跟家長們在比賽過程中,有時候會跟裁判直接反應。然而收到的回應往往是:「我這個角度看不到犯規」或是「這個球在直覺判斷上已經打到手」等。

雙方比數越接近,那個吹哨判決的張力就越強。

有時候看著孩子們在場上被連續吹判後的灰心氣餒,下場後躲在角落痛哭流淚,那個心是很糾結的。

我在想,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孩子不論裁判偏哨與否,都能夠不受影響,盡全力去爭取勝利?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

跟著孩子一起生氣叫罵,肯定不是個解法。若是跟場上的裁判互相萌生敵意,很可能會引發更多不利的判決。

所以我們在體育運動中常會聽到這句話:「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運動員最終的成就高低,靠的不是技能與體能,而是心理素質的高低。

如果只注重體能上的準備並過度依賴肢體訓練,我們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只能在完美條件下才能出類拔萃的運動員。但體育運動就像生活一樣,很難要求萬事都完美。

運動員需要具備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表現出色的被動技能,這包含在「可控因素」超出範圍時,能夠管理好自身的壓力並保持專注。

在心理認知上的訓練,就是為了應對這些不可避免的狀況,讓自己做好準備。

運動員不能控制些什麼?

讓我們先盤點出運動員無法控制的事情。

以天氣做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沒有能力去控制戶外的風速。但是對於許多活動來說,風速的變化將對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例如,無論技能水平如何,高爾夫球選手在大風下打球時成績都會變差。另一方面,當風力較小時,帆船運動員的整體表現都會下滑。

除了天氣狀況之外,裁判判決、個人傷病、隊友狀態、對手實力高低等,這也都超出了我們的掌控範圍。

糾結於這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但沒有幫助,而且還會加重挫折感、煩惱和焦慮 。

運動員能控制些什麼?其實並不多,只有兩件事:目標設定 (Goal Setting),與 Self-Relaxation (自我放鬆)。

設定自己的過程目標 (process goals)

在目標設定上,好的教練會經常跟運動員討論:過程目標 (process goals) 和結果目標 (outcome goals) 之間的差異。

「結果目標」關注的是最終成果,無論是單場比賽還是整個盃賽。像是在籃球比賽中獲得一定的得分,或是贏得冠軍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目標,但結果目標的特性在於,比賽成果取決於許多外在因素,而非運動員自己能夠掌控。

像是另一支球隊可能近況超好,表現突破以往紀錄,以致於對戰難度提昇;或是連續的不利判決,導致球員在達到得分目標前就先犯滿下場等。

另一方面,「過程目標」則完全由運動員自己掌控,包含努力、態度和技巧等。例如在健身房花費額外的時間自主訓練,或是透過影片記錄回放、高強度地投籃練習,來矯正投籃姿勢以提高命中率。

比賽場上也能設定「過程目標」,好的過程目標有助於運動員專注在當下 (Being Present)。例如:團隊籃板數、抄截數、罰球命中率等。

過程目標是結果的基礎。透過一步步實現過程目標,運動員可以增強信心,也更有可能去實現他們的最終目標。

學會有意識地呼吸與自我放鬆 (Self-Relaxation)

很多研究都顯示,壓力並不會越挫越勇,而是會造成運動表現低落。

透過分析不同壓力條件下的罰球表現,得出的研究結論顯示:即使是麥可喬丹等明星在內的 NBA 籃球員,在高壓環境下的命中率也普遍比平時來得差。

運動員所能做到的最佳表現,就是他們平時訓練累積出來的最高水平。你不可能期待孩子,能夠一上場就神奇地表現比平常更好。尤其是在關鍵時刻,運動員的表現很有可能會下滑,這多半是因為緊張、分心或害怕失敗。

因此,頂尖運動員的關鍵心理素質是:能持續達到自身當前水準高點、降低內外在的負面衝擊,徹底發揮出自己體能、技術、戰術、心理的綜合能力。

在這當中,有意識地呼吸,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跟心跳等其他自主生理運作不同,呼吸的模式可以被有意識地改變 。這種獨特的自主控制能力,為運動員提供了一個可以直接影響心理狀態的施力點。

以箱式呼吸法 (Box Breathing) 的技巧為例:慢慢地用鼻子吸氣4秒;屏住呼吸4秒;再慢慢地用鼻子或嘴巴吐氣4秒;最後屏住呼吸默數4秒。

兩次循環下來,大概半分鐘的時間,過程中搭配自己倒數計時,就能夠幫助轉移焦慮,讓孩子從混亂中靜下來,提高專注力。

教孩子: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

很多資深教練的經驗談都提到,擔心氣憤是一種無用的情緒 (useless emotion)。

場上的變數很多,當孩子專注在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時,他們就會分心、產生負面情緒、不再沉浸在當下,整體表現也就會迅速下降。

所以一直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對有爭議的判決感到氣憤,這些都是不必要的。爸媽越在意場上的吹判,孩子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就越大。

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把握機會教好自己的孩子:「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

輸贏都好,身為爸媽要鼓勵孩子表現得不錯。尤其是當孩子能尊重裁判,有風度地在場上盡力拼搏時;那個成熟認真的模樣,才是賽後跟其他家長交流時,比輸贏更值得驕傲的事情。


》延伸閱讀書籍:

THE OBSTACLE IS THE WAY – 挫折逆轉勝:認知×行動×意志,32個聰明應對困境的心理技巧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Permission to Feel – 讓感受自由: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

Unwind – 15分鐘讓大腦超靜定:成功者如何管理每日壓力?關鍵在7個好習慣


The post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比賽結束了,孩子的心智訓練才正要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ntrol-the-controllables/feed/ 5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comments Mon, 24 Mar 2025 03:02:29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68 [大衛選讀]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

The post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試了一年多下來,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提問也還是很初淺。

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像是「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

但是慢慢的,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狀態就不見了。隨著孩子長大上學,好奇心逐漸消退。這讓我好奇,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好奇心沒有不見,只是被壓抑

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這個樣子,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

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

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filter),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

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多半會顯露出不耐。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

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有以下三種:恐懼、不贊成,跟不參與。

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

第一是恐懼 (Fear)。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那些受到戰爭、天災、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

第二是否定 (Disapproval)。 當爸媽常說:「別碰、別爬、別大喊大叫、別弄髒它…」,一大堆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時,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偏見和負面態度,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

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Absence)。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是孩子好奇探索時,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一是安全感,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另一個是傾聽分享,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營造正向循環。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

培養好奇心的秘訣

反過來,我們來聊聊,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

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 最有效的是身教,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帶他們到外面散步,一起思考關於樹木、天空、星星的有趣問題。有趣的爸媽,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

Follow your child’s lead. 跟隨孩子的興趣,順勢引導。留意孩子眼神發亮的地方。當他們對什麼特別專注或反覆提問時,不要打斷,而是跟著走下去。如果他喜歡音樂,就常為他播放音樂,一起製作和演奏樂器、一起跳舞。如果她喜歡昆蟲,就給她鏟子跟網子。真正的學習從自發性開始,發現孩子熱情的方向、提供資源,然後一起探索。

Use the library. 善用圖書館,把閱讀變成共同的冒險。經常和孩子,一起把圖書館當作小型校外教學。書本是通往各種世界的窗口,能帶來無限好奇和樂趣。經常接觸書籍的孩子,會成為更好的閱讀者。讓孩子自己挑書,這是很重要的。閱讀什麼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被激發,他們真的打從心裡喜歡閱讀。

Allow time for open-ended activities. 不要塞滿課業跟才藝,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開放式活動。讓他們自由去探索、自由創造。過程中,不需要大人干預或給出標準答案。與其給孩子電動玩具跟 iPad, 不如給他們紙盒、積木、水、沙子、鍋碗瓢盆等,讓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力,決定要怎麼玩。這種活動能大大刺激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並刺激好奇心。

他們將好奇心強的孩子,跟另一個好奇心不那麼強的孩子配對,讓這兩個孩子一起進行一個「fish task」的任務,過程中觀察彼此的互動與任務中的行為表現。

好奇心是會傳染的

要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那就得順便談到,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Susan Engel 帶著研究生在2013年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叫做《好奇心會傳染嗎?Is Curiosity Contagious?》

研究發現,好奇心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感染力。

如果孩子身邊有另一個稍微比自己更好奇的人,他們就會受到影響,開始出現更多的提問行為和探索行為。而且不需要差距很大,對方不必是一個超級好奇寶寶,只要稍微好奇一點點,就會產生傳染效應。

光是讓孩子身處於有同儕的環境中,就能自然激發出好奇心。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要改善孩子的好奇心,其實並不難。只要放對環境,好奇心就會自然擴散開來。

AI 時代,關鍵不是「能不能找到答案」,而是「你問的問題夠不夠好」

以往資訊散落各處,面臨的問題是「哪裡能找到答案?」;現在資訊可以透過 AI 快速搜尋彙整,關鍵變成了:「我能出問什麼問題?」

AI 再聰明,也只能根據提問 (Prompt) 來運算輸出。所以假使把諾貝爾獎等級的 AGI 放在面前,你卻只問它附近有什麼好吃的,那人工智慧也就只能給出這個層次的答案。

在 AI 面前,提問就是超能力。而在孩子身上,好奇心就是那把能夠啟動世界的鑰匙。

所以趁來得及,多陪陪孩子吧。跟他們一起學會問出,連 AI 都要花時間思考的好問題。


》延伸閱讀書籍:

Creative Schools – 讓天賦發光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協助親子改善溝通、創造良好互動的六堂課

The Kids’ Book Of Questions – 孩子3歲後問不一樣的問題‧會問問題的父母教出會找答案的孩子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世界上沒有笨問題:213個激發好奇心的問題大集合

The post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feed/ 7
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your-child-a-chance-to-manage-their-red-packet-money/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your-child-a-chance-to-manage-their-red-packet-money/#comments Sun, 09 Feb 2025 08:31:22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64 [大衛選讀] 過年長輩給好多壓歲錢,爸媽因此會擔心...

The post 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過年長輩給好多壓歲錢,爸媽因此會擔心孩子學壞亂花錢?

每次過年我就會看到類似的場景上演:阿公阿嬤準備了大紅包給孫子,爸媽看到嘴裡碎唸,哎呀不要包這麼多啦,這樣小孩子會不懂得節制,不把錢當錢…

爸媽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正是在探討一夜暴富之後,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偏差。

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每年發壓歲錢的時候,正是一個好的機會教育時間點。這時候手上拿的是真錢,而且孩子也長大一歲了,期待自己能夠多一點自主權。

這時候主動學習的動機正強,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會是很好的理財教育機會點。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並且提出三個設計思考方案。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過年期間,長輩親戚們總會開心地包給孩子一大筆紅包,加總起來少則近萬元,多到好幾萬都有可能。這會讓孩子瞬間「暴富」起來,但是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也就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財富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中樂透、獲得巨額遺產、或是大筆保險理賠的情境中。

暴富症候群的常見症狀是:過度揮霍或非理性消費、對擁有過多的財富感到困惑、價值觀錯亂崩壞等。

在過年發紅包的場景中,爸媽可能會觀察到,孩子開始過度關注金錢,對金錢產生不切實際的概念。例如認為金錢是無限的,或者產生「有錢就能得到一切」的想法。

消費行為的改變尤其明顯,比如突然想買很多玩具或零食,或是開始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手上多有錢。有些孩子可能變得揮霍無度,完全不懂得節制;但也有孩子可能變得過度吝嗇,產生極端的守財心態。

孩子值得擁有壓歲錢,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運用

很多爸媽會擔心,孩子手上拿了意外之財,會養成不良的價值觀。所以不少爸媽會採取保護管束的作法,收走所有的壓歲錢,托管到成年才一口氣交給孩子。

但這反而剝奪了孩子從小練習、每年練習的機會。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接觸和管理金錢,突然在成年時收到一大筆錢,反而更容易出現判斷失準或決策錯誤的情況。

相較於每年收到的意外之財,成年後才突然收到累積十來年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那肯定會是一筆更大、更難掌握的數字。

其次,不讓孩子試著自理壓歲錢,也會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建立價值觀和培養責任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透過逐步增加的金錢管理經驗,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犯錯和成長。

壓歲錢創造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機會,而不是問題或威脅

我自己的經驗是,約莫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數學能力,能夠理解簡單的加減概念,對金額有基本的概念。他們也正在開始發展抽象思維,可以理解儲蓄和規劃的概念。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最為有效。所以每次過年發壓歲錢,其實都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金錢管理。這會比單純的說教,要直接有效果得多。

所以我更鼓勵的是,將壓歲錢視為教育的工具:從小額開始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並且隨著年齡增長,逐年增加自主權。

透過設計思考,教孩子掌握自己的壓歲錢

設計思考首重以人為中心,首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學習特性。同時也要把握漸進式學習,不能期待孩子一次就完全掌握,要讓他們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信心和能力。此外,建立清晰的互動機制和即時回饋系統,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決策結果。

以下我們舉三個設計思考的例子,看看能怎樣設計一段體驗歷程,教孩子逐步掌握自己的壓歲錢,避免出現暴富症候群。

設計思考#1:三種價值存錢桶

暴富症候群常見的問題是,對金錢價值的混淆,以及身分認同的困惑。以下這個方法幫助孩子建立金錢的正確價值觀,同時維持自我認同。

準備三個透明的存錢罐,分別標示「日常所需」、「未來夢想」、「幫助他人」。引導孩子思考金錢和價值的關係,而不是單純的分類。

例如,「日常所需」教孩子關於基本需求的重要性;「未來夢想」培養儲蓄與財務規劃能力;「幫助他人」則建立分享和同理心。

重點不在於分配比例,類別定義也可以依據家庭生活脈絡而定,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去理解,每個決定背後的價值,並且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分配。

設計思考#2:小額放款計畫

暴富症候群常見的衝動消費和決策困難,源於突然面對大筆金錢時的不適應。以下這個方法讓孩子能循序漸進地學習管理更多資金。

爸媽跟孩子談好,將壓歲錢分階段釋出,而不是一次給予。每個階段設定不同的理財任務,完成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理財任務依照家庭情境的不同,可以設定成「養成記帳習慣」、「達到每週收支平衡」等。

第一個月也許只管理總額的10%,展現良好的財務管理能力後,再逐步增加至20%、30%。這種漸進式的方法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犯錯和學習,避免因為一次掌握太多資金而感到壓力。

設計思考#3:複利魔法雙瓶組

暴富症候群常會出現立即享樂的傾向,因此可以設計視覺化的方式,讓孩子能看見複利的神奇效果,培養長期思維。

爸媽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存錢罐,一個寫上「本金」,另一個寫上「複利」。每當孩子存入壓歲錢時,錢幣都先放入本金罐。

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個月底檢視本金罐與複利罐的總金額,父母會提供一定利率(比如2%,甚至18%更有感,哈哈)的獎勵金再放入複利罐,這個利率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程度來調整。

隨著時間推移,孩子能清楚看到兩個存錢罐的變化。本金罐代表自己努力存錢的成果,複利罐則展現「錢滾錢」的神奇效果。當複利罐的金額逐漸增加,甚至追上本金罐時,孩子就能真實感受到複利的威力。

孩子變有錢很好,把握壓歲錢的機會,從小教育家中的理財小富翁

壓歲錢不該被視為威脅或問題,反而是珍貴的教育契機。透過巧妙設計的學習方式,爸媽們能將這筆「意外之財」轉化為培養孩子理財素養的最佳工具。

從設計思考的角度,我們必須以孩子為中心,理解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學習特性。例如「複利魔法雙瓶組」這樣簡單直觀的工具,就能幫助孩子具體理解抽象的複利概念。從最基礎的儲蓄概念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和運用。

面對暴富症候群的潛在風險,我們的教育重點不僅在於技術層面的理財知識,更要著重心理建設。

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體驗管理金錢,在過程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決策能力。適時的引導和討論,能幫助孩子在面對更大筆財富時保持穩健的心態。哪一天我們真的要來處理贈予跟遺產問題時,也就比較能夠放心些了。

把握每年的機會教育,透過一年一次的壓歲錢實踐,孩子不只學會管理金錢,更能培養出成熟的理財素養和健康的金錢觀。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The post 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your-child-a-chance-to-manage-their-red-packet-money/feed/ 3
好教練要求勝還是要求成長?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aching-to-win-or-develop/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aching-to-win-or-develop/#comments Tue, 14 Jan 2025 13:18:58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59 [大衛選讀] 一個好的教練要有什麼特質,是要求勝,...

The post 好教練要求勝還是要求成長?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一個好的教練要有什麼特質,是要求勝,還是要求學習成長?場上要派厲害有經驗的,還是要讓大家都有機會磨練?

這些是都是球爸在籃球場邊的內心大哉問。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做了點研究。發現在「為勝利而教」和「為學習而教」之間,有著執教理念、球隊目標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細膩平衡。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教練既是老師又要兼顧戰績,需要找到平衡點

如果教練只需要擔負老師的責任,那一切就簡單多了。運動場確實就像是教室一樣,教練就是在場邊走動的老師。

然而,教練既是老師,也是球隊的管理者。

雖然這兩個角色並不互斥,但為了追求更多的勝利,難免在調度安排上,會跟教學動機有所牴觸。

追根究柢,教師的角色是教育、培養和賦能運動員,提供他們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機會。這些目標在訓練中很容易實現,但是在實際競賽當中,教練的決策和行為往往不得不暫時把教育理想放一邊。

在培養運動員跟贏得比賽冠軍這兩個目標之間,確實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平衡的三個考慮因素是:教練的理念和個性、球隊與父母的目標,以及運動員自身的發展需求。接下來將會針對這幾個面向進行探討。

當這三個因素被一起權衡考慮時,教學與求勝之間就能找到平衡點。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說到底,沒有人不想贏,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這也是選手和教練驗證努力練習是否有效的一種方式。但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教練在比賽時非得要做出「一切只為了贏球的決定」。

本質上雖然比賽結果很重要,但是運動員如果只專注在贏球,研究結果顯示這對個人的技能發展,實質幫助並不大。此外,若只專注在追求勝利,可能也會造成與隊友的疏離感,進一步影響到團隊的凝聚力。

在「為勝利而教」和「為學習而教」之間做出選擇,這並不是單選題,而是一個如何平衡發展的問題。

教練們選擇「為勝利而教」時,是為了確保能在運動場上取得成功。像是足球教練從頭到尾只讓十一名最有才能的球員上場比賽,或是網球教練鼓勵青少年球員用任何方式把球打進場內,而不需在乎什麼才是正確的技能與技術。

相反地,教練們選擇「為學習而教」時,則是專注在為每一位球員都提供機會,並將比賽視為學習運動競技和生活技能的場所。他們會設法為所有球員提供平等的比賽時間,並在在鼓勵球員進球或助攻之前,先強調運用正確的技術和策略,並且有耐心地再三嘗試與修正。

但在實際競賽時,教練們需要考慮的事情會複雜得多

運動員的年齡和技能水平,通常是教練在比賽時衡量如何教的兩個首要因素。很明顯的,針對年輕新手運動員,教練的決策應該專注於充分參與、為所有人提供競爭機會、樂趣和學習。

相反地,針對成年且技能純熟的職業運動員,在比賽時不需要過多的教導,反而應該期待教練做出專注於奪冠的決策。

然而,隨著青少年運動的職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教練的選擇也變得更困難模糊。運動贊助商的績效衡量指標是賽事成績的好壞,家長後援會可能也有同樣想法,這會對教練造成極大壓力。此外,青少年運動員也可能在體能技能上已經成熟,但是在心理認知上卻還沒有準備好。這些都會增加教練方向決策上的複雜性。

優秀的教練,需要具備心理靈活性

能否平衡這些要素,便是普通教練和優秀教練之間的差別。《蘇格拉底咖啡館》作者,哲學家 Christopher Philips 認為,優秀教練需要有心理靈活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靈活應對各種情況。他在書中描述到一個好教練:「能在每個獨特的關鍵時刻,確定該說什麼,以及如何說,這工作很難而且沒有捷徑。」

為了把握時機培育選手,用心的教練必須在整個賽季中持續睜大眼盯著,當機會教育的時機出現時,立即在當下提供深思熟慮的反饋和指導。這會需要有過人的洞察跟即時反應能力。

要培養孩子運動競技,決策時需要看遠一點

當下的比賽充滿情緒而且容易被看見,然而運動發展卻是一個需要多年密集訓練、競賽和學習的過程。這在時間尺度上是很不一樣的事情。

長期的視角會讓教練、運動員和家長更有耐心,並願意犧牲短期的成果。

一項針對奧運選手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專業運動員在 10歲之前,都還未參與正式比賽,也自認為沒有必要。而刻意提早參與競技,其實對於長期的體育生涯並沒有幫助。

雖然直覺上會認為,運動員越早認真對待一項運動,就越有可能在長期取得成功;但有很多實證研究,反駁了這樣的假設。像是一項針對瑞典多位頂尖網球選手的研究發現,他們在 14歲之前,都各自學習參與了不止一項運動。反而是過早做專業化的單項訓練,會不利於運動員的全方位發展。

雖然當下的比賽總是很刺激,但是青少年時期參加體育賽事的輸贏勝敗,客觀來說,與長期的成就並不直接相關。

相較於父母,國高中的孩子其實沒有那麼在乎絕對的輸贏

我實際陪伴的經驗是,孩子常常才剛輸了一場關鍵比賽,回程的車上就已經開始聊學校裡的八卦了。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在青少年時期,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也相對短。

所以常會出現,球爸球媽針對勝負耿耿於懷,但是孩子哭過就算了,他們更在乎場下的交流互動,在乎隊友又練了什麼新招數。

相較於輸贏,這時候反而是基本技能、戰術觀念,和純然的樂趣,才是教練在培育年輕運動員時的重點。這些能夠帶著走的能力,會幫他們建立起好的正向的基礎,往後才能自己走得更遠。

所以在青春期之前,教練如果太重視贏得勝利和獎勵,有可能破壞孩子的自我動機。孩子會更多地覺得是教練想要贏,而不是我自己想要贏。這樣的自我動機缺乏,會進一步影響到,他們在場上的自主權逐漸下降,自我效能感低落,最終導致努力、信心和樂趣的減少。

好的教練,會發展出一個專注於技能發展、以努力而不是結果來定義成功,並尊重每個運動員想法和感受的環境。這也才會培育出自主、內在驅動,和充滿自我效能感的運動員。

場上要派厲害有經驗的,還是讓大家都有機會磨練?

派誰上場,上多久?這一向是教練調度上的難題。

常有的狀況是,會讓有天賦的運動員有更多的上場時間,以確保球隊能夠領先。但實際上,這對於孩子的發展幫助並不大。對這位球員來說上場要有突出的表現,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並不具有挑戰性。

相反地,有天賦的運動員必須學會在板凳席上,去支持技能較差的隊友,或是在比賽中透過合作的方式來提升其他人的能力。這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有挑戰的事情。即使最終可能會輸掉比賽,但這樣的刺激最大,而且學到的更多。

從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在團隊合作、領導力、勝利和失敗上,都能有所學習。相反地,如果只是為了保住勝利而讓技能較差的運動員迴避了場上的競爭壓力,那麼他們未來不得已必須上場時,也會仍然沒準備好。

簡單的道理是,教練可以無限次地指導和訓練運動員,但這些都無法替代,真正讓運動員上場實戰。打真的,才會學到新東西。

優秀的教練辛苦了,你們的心要比海深,氣要比天長

最後,身為教練真的要管那麼多嗎?

運動心理學專家 Hollembeak & Amorose 在研究中發現,教練的訓練和指導行為越多,運動員的自主感可能會越低。

聽到這個,教練們應該會感覺到心累。教太多也不是,不贏球也會難受。哎呀,教練真是難為啊。

所以在研究中,多位優秀教練分享的經驗是:放手讓運動員在健康的挑戰中掙扎,是造就冠軍的必要歷程。教練本身必須有耐心,成為一個好老師,有健全的教練理念,而且有強大的反思能力。

這篇文章,謹獻給我看過的所有好教練們,感謝你們在國小、國中到高中的各個階段,陪孩子走了自我成長的一段長路。真心感謝。


》延伸閱讀書籍:

Changing the Game: The Parent’s Guide to Raising Happy, High-Performing Athletes, and Giving Youth Sports Back to Our Kids

Trillion Dollar Coach – 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賈伯斯、佩吉、皮查不公開教練的高績效團隊心法

Psyched Up – 致勝心態:每次上場,都是最佳表現!關鍵時刻不失常、不怯場的7個科學實證法則

:如何建立自信、發揮潛力,學習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

The post 好教練要求勝還是要求成長?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coaching-to-win-or-develop/feed/ 4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https://www.ideaforkids.org/pocket-money-a-modern-concept-in-the-expansive-timeline-of-human-history/ https://www.ideaforkids.org/pocket-money-a-modern-concept-in-the-expansive-timeline-of-human-history/#comments Wed, 08 Jan 2025 13:54:31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256 [大衛選讀] 開始零用錢的相關研究之後,讓我很意外...

The post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開始零用錢的相關研究之後,讓我很意外的是,零用錢的發展跟普及,大概是這百年內的事情。相比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這真的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儘管古羅馬時期就有類似的形式,但是零用錢的概念與應用,要到二次大戰後,民間經濟收入穩定增加,一般家庭有一定財富餘裕之後,才開始逐步發展。

透過歷史研究,我也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約莫100年前,歐美的親子教養觀念著作,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開明、精闢的見解。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孩子擁有金錢的情況並不常見,他們過往常被視為家庭勞動力的一部分,需要透過勞動或協助家務來為家庭做出貢獻。

認真探究起來,零用錢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當時的富裕家庭會給予子女一些硬幣,允許他們管理和使用,但最終所有權仍歸家長。這種做法被稱為「peculium」,是最早有記載的零用錢形式。

但是這樣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大幅發展開來。一路到中世紀歐洲,最接近的詞彙叫做「pin money」,這是英國中上階級的丈夫每年給予妻子的津貼。作為婚姻協議的一部分,這筆固定給付的錢,讓妻子可以用於購買衣物和個人用品,象徵婦女的部分經濟自主權。這或許是固定給零用錢的早期概念起點,但對象還不是子女。

零用錢的真正起點,約莫是20世紀初期時,這樣的概念才在西歐和北美的中產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二戰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家庭收入的增加,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家長們因而更有能力定期給予孩子零用錢,而逐漸發展成為教導孩子財務責任感的重要方式。

110年前,Sidonie Gruenberg 開始倡導父母應該給孩子零用錢

美國兒童研究協會主任 Sidonie Gruenberg 在 1912 年出版了《Your Child Today and Tomorrow》一書,探討父母在孩子教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身為四個孩子的媽媽,她大力提倡,父母應該要定期給孩子零用錢。在一百年多前的美國,這個觀念可以說是非常先進新穎。

Sidonie Gruenberg 在書中提到:「孩子需要的是練習做和選擇他要做什麼。像是當孩子們長大後,可以諮詢他們購買衣服的意見。他們應該逐漸承擔起家庭責任的一部分,試著從小地方開始著手即可。」

針對零用錢,她在書中清楚建議:「孩子應該儘早擁有自己可以花用的錢,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實際學習到,如何在花錢的當下,去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並且獨立做出決定。」

「在父母高壓統治一切的家庭中,孩子們在管理時間和金錢上會變得非常低效且無助。他們已經習慣於被支配,一旦只能靠自己做決定,孩子就會出現無助掙扎的狀況。」

錢不是壞東西,真的讓孩子花錢,他們才能學會消費、儲蓄,以及在家庭中的自主安全感

在另外一篇發表於1934年,名為 《Teaching Children To Use Money》的文章中,Sidonie Gruenberg 認為,在現代的世界裡,金錢普遍地作為交換的媒介,人人都免不了用錢。

因此,孩子們必須要習慣在生活中使用錢,就像他們學習安全有效地使用鉛筆、剪刀等其他工具一樣,這不僅合法而且必要。

錢並不是不好的東西,孩子在能賺錢之前,就必須要先學會花錢,自己去選擇購買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父母們也許會覺得,既然孩子已經不愁吃穿,那再多給零用錢不就會變成多餘的奢侈浪費?

Sidonie Gruenberg 認為,與父母們想的正好相反。正是因為孩子的日常必需已經得到滿足,這種自由的零用錢也才能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實驗、去發現,金錢可以為他做些什麼,以及使用上的侷限性。

一旦把錢花去買A,就沒有辦法買更想要、更大的B了。孩子會從中學到,為了以後更大的滿足,而延遲當當下的小確幸。學會為了更大的目標而儲蓄,這是孩子教育的相當重要的一課。

隨著零用錢應用範圍的逐步增加,在青春期時,他們應該能夠充分管理自己日常所需的所有費用。擁有自己的錢,自己做管理跟花用,而不只是額外或奢侈的東西。

Sidonie Gruenberg 認為,零用錢對孩子的情緒和態度也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自己能處理家庭預算中一部分,也就是他自己那一部分的費用支出,藉此分享到家庭賦予他的權力。那麼孩子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他在家庭中,也佔有一席之地的感覺。

體驗到如何從工作中賺到錢,跟花用一樣重要

Sidonie Gruenberg 也表示,對孩子來說,透過工作來獲得收入的經驗,和花錢的經驗一樣重要。零用錢最多只能教會孩子,金錢可以買到什麼。賺錢則能教會孩子,要獲得一塊錢,需要付出多少對等的技能與努力。因此,賺錢和報酬應該比照真實世界,給予在外應得的價格和工資。

但是,大多數孩子的生活中都嚴重缺乏這種賺錢的機會。因為他們能接觸到的大多數工作機會,都是在學校、社團或家庭中分擔一些責任範圍內的日常任務。

對於這些份內該做的事,不應該給金錢報酬。他們應該明白,我們是一個團隊,本來就應該互相幫忙,分擔生活上的責任。

在家庭中,孩子只能從那些,通常必須花錢請外人來完成的工作中獲得報酬。在真實世界裡,人們可能會因為幫助鄰居除草、跑腿或在人行道上鏟雪而獲得報酬。但不能因為幫祖母拿飲料、倒垃圾,或因為準時午睡或做功課,就要求金錢交換。

好好發零用錢,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從零用錢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在人類文明發展上,真的還是很新穎的概念。已經有很多教育專家提出好的觀念見解,但是真正要應用起來,真的還是很難。

難歸難,這卻是很重要的事情。好好給孩子零用錢,是父母協助他們接觸現實社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學到價值判斷、為自己的決策負責、懂得延遲滿足,並且感受到經濟上的自主,增強自信心和獨立性。

往後這一年,IDEA for Kids 將會推出「好好發零用錢」計畫,透過觀念分享、書籍與課程與工具,幫助有心的父母們,制定屬於自己家庭的零用錢計畫。敬請期待 🙂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The post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pocket-money-a-modern-concept-in-the-expansive-timeline-of-human-history/feed/ 5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https://www.ideaforkids.org/winning-isnt-everything/ https://www.ideaforkids.org/winning-isnt-everything/#comments Sat, 28 Sep 2024 12:45:36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248 [大衛選讀] 從小陪孩子參加乙組賽事,場邊家長為了...

The post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從小陪孩子參加乙組賽事,場邊家長為了輸贏大聲吶喊好不熱鬧。我當然也喜歡贏球阿,只不過,相較於勝率戰績,我更在乎在球隊裡,我的孩子可以體驗、學到什麼東西。

現在的體育風氣比起我們小時候好了很多,從國中小學開始就有各種運動競技、俱樂部社團,到了高中大學也有體優、體保等升學管道。有時候我會想,往後能夠持續在體育上發展,走向專業運動員的比例到底有多高?如果我的孩子往後不走體育專業,現在學的東西對他們有用嗎?

我覺得是有用的,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他們逐漸學會團隊合作、人際關係、當責、雙向溝通,以及領導的意識與能力等。這都是在輸贏以外,真正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如果你跟成年人聊關於他們年輕時參與體育運動的經歷,可能常會聽到,體育對他們後來的成功,影響有多大。這往往是其他學科比不上的。

雖然言談中不會使用「運動可轉移技能 (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這樣的專業術語,但他們會談到在團隊中競技和合作的經驗,如何幫助他們培養了自信、動能和韌性。這些特質和技能,即使不再是專業運動員,在工作跟生活上仍然非常有幫助。

相較於個人的最佳競賽成績,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 常常被忽視,因為它們隱含在運動員的日常經驗中,以至於大家並不會特別去關注。

實際上,現在的年輕運動員有很好的機會,透過體育活動來學習寶貴的生活技能。與其他學科相比,很少有其他經歷能像親身參與體育那樣,可以綜合性地提供高強度的生活技能成長。

這包含了團隊合作、人際關係、當責、雙向溝通及領導力:

學會團隊合作 & 建立人際關係

作為團隊的一員甚至是隊長,需要對應多種不同性格的人,包含外向、內斂、積極、慢熟的各種人。如果要取得團隊的成功,孩子必須要跟形形色色的人,都能有效地溝通與合作。

關鍵是,要根據對方是誰,來調整自己溝通的風格。學會換位思考,考慮對方的個性特質是什麼,以便找到最佳的溝通方式。

反覆地在場上與不同性格的人一起比賽,這樣的經歷,讓孩子未來有能力與任何人都能充分交談。一方面能夠展現技能與專業,另一方面也是友好而平易近人的。這樣的經驗與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往後自己建立起穩固的人際關係。

學會當責,成為可以倚賴的一份子

身為運動團隊裡的一份子,無論要多早起床去練習,都會設法使命必達。因為孩子們知道,絕對不能讓團隊失望。

在運動場上,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角色。有些負責得分,有些提供支援,有些則是在幕後創造機會。所有人都必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整個團隊才有機會成功。

在場上能夠被隊友跟教練所倚賴,這是身為學生運動員,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唯有每個人都學會當責,團隊才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也就是:在團隊中大家彼此依賴,有個人的獨立性但也能共同合作,以便達成大家想要的成果。

學會雙向溝通,主動尋求反饋

在有效的團隊中,溝通與反饋至關重要。

沒有清晰、簡潔和定期的溝通,一群人必然會出現很多錯誤。尤其在比賽中,缺乏溝通會帶來失誤和混亂,給對手更多可趁之機,這樣離勝利就更遠了。

在團隊裡,孩子們要學會雙向溝通。不只是單方面地聽教練的指示,而是能向上,甚至橫向地跟所有人溝通與交流。

即使是在壓力之下,也能夠有自信地表達個人的狀態,並且尋求他人協助與回饋。這是在運動場上很難得,但是可以期待的良好溝通狀態。

理想上,透過運動場上的實戰練習,孩子們可以學習到如何接受反饋、主動尋求他人意見,以便讓自己持續變得更好。

學會多角度、持續性地領導

學生運動員在領導的學習上,往往很多元。他們在這過程中曾經領導過他人,也被他人領導過。他們會看到各種成功跟失敗的案例,從中學會如何將一群人團結在同一個目標下。

孩子們從真實賽事中會理解到,有領導力的人不一定得是隊長或教練。任何團隊成員都可以透過他們對於專業的堅持,在危難時挺身而出,來展現領導力或激勵他們的團隊。

透過持續的練習,他們也會知道,有著良好領導的團隊,隨時都會關注細節。透過定期的檢討跟調整,來保持團隊在正軌上前進,有好的領導,小狀況就不會進一步變成無法克服的大問題。

這個領導與被領導的多元深刻經驗,會讓他們能更好地去面對往後人生當中的領導課題。

體育競技的生涯很短暫,真正能帶著走的是泛用的經驗跟技能

在美國只有約 5% 的孩子會進入大學並參加體育運動,最終畢業後,這當中也只有不到 2% 的人會繼續參加職業體育運動。即使是那些少數幸運進入職業體育界的運動員來說,職業生涯的平均長度也只有 3.5 年。

從數字上來看,你會發現在體育界獲得成功的機會是相當渺茫而短暫的。

那所學何來?

仔細想想,你的孩子透過參與體育所學到的生活技能,可能是他在童年和青春期,所能學到的最好課程之一。

孩子們在體育場上,如何設定個人目標、與隊友成功合作,以及克服逆境,這些都跟大人們每天所面臨的挑戰沒什麼差別。

除了幫孩子營造場上的獲勝機會外,我覺得怎樣幫他們將體育上的經驗與技能,充分連結到日後的學習、交友跟工作上,會是更需要關注的事情。

場上輸贏只是一時的。回頭看,能一輩子帶著走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延伸閱讀書籍:

Psyched Up – 致勝心態:每次上場,都是最佳表現!關鍵時刻不失常、不怯場的7個科學實證法則

The Talent Code – 成就密碼:任何人都能實現夢想的技能

The Culture Code –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都是這樣成功的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 比賽,從心開始:如何建立自信、發揮潛力,學習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

The post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winning-isnt-everything/fee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