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Posts

滑世代的孩子,如何教他們重新學會專注?

[大衛選讀] 剛參加完學校家長會,發現老師跟家長都對青少年孩子們的專注力,像是閱讀長文的耐心,以及思考的深度等,都感到十分憂心。

身為UX體驗設計專家,我自己很清楚,人的認知、記憶與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現在資訊科技跟社群媒體這樣發達,資訊過剩、注意力缺失的發展趨勢只會越來越劇烈。

這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我們天生就難以專注?年輕一代會因為從小接觸數位,就能夠發展出更強的多工能力嗎?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重塑專注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半世紀前的預言:資訊富足將導致注意力貧窮

早在1971年,Intel 推出世界上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 Intel 4004 時,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就已驚人地預見今日的困境。他認為:資訊的富足,將會導致注意力的匱乏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在過去,人類的瓶頸是「缺乏資訊」,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獲取知識。但正如 1970年代微處理器、網路、磁碟等發明所帶來的影響,很快地,資訊的複製和傳播成本就下降到趨近於零。資訊從原本的不足,一下子變成了太多。

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成了最稀缺、也最炙手可熱的商品。

後果很明顯,《牛津英語詞典》在2024年將「腦殘, Brain Rot」選為年度詞彙。精準描繪了因過度消費瑣碎、低品質網路內容,而導致精神與智力狀態惡化的普遍現象。

這現象不只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對於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帶來極大的障礙。

我們為何天生就難以專注?

要理解注意力為何會成為商品,我們必須先認識人類大腦在做決定時的根本限制。

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實際上並沒有辦法如理想般,總是能瞻前顧後考慮所有事情,做出理性的完美決策。

在現實中,我們的理性受到:資訊不完整、認知能力有限,以及時間緊迫,這三大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不會無止盡地尋找最佳方案,而是傾向於找到一個「足夠好」的選擇就停下來,這種策略被稱為「滿意化, Satisficing」。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Sims 則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個容量有限的「資訊通道, Information Channel」。我們並非隨機地忽略資訊,而是會看起來「理性地」去選擇要關注哪些內容,這一切都基於腦力的成本效益權衡 。

因此,為了快速應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許多經驗法則和捷徑。例如「聽專家的準沒錯、第一印象很重要、人多的餐廳多半比較好吃」等。

結果這些可預測的決策捷徑,恰恰成為社群媒體演算法得以大規模引導,甚至用來操縱我們的基礎。

特別脆弱的青少年大腦

青少年族群在注意力經濟的衝擊下尤其脆弱,這並非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而是孩子們在這時期的大腦發展階段,遇到了生物學上的特性限制。

3 Comments

孩子手機摔壞了,維修費該爸媽出嗎?把握建立「財務掌控感」的黃金機會

[大衛選讀] 最近孩子的手機螢幕突然故障了,這就衍生了一個話題,維修的錢要從零用錢裡面扣,還是爸媽需要幫忙出?

天不有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手機用著用著一定會故障的。這就是很好的機會,來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從小就能夠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相信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跟判斷,去處理意料之外的問題。

在年輕人的財務壓力越來越大的年代,怎樣教孩子去主動應對困難,而不是被動反應。這樣的家庭財務教育變得非常重要。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年輕一代普遍財務韌性偏低,風險意識不足

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中,完全沒有應急儲蓄的比例最高。美國銀行在2022年的研究數據顯示,34% 的 Z 世代,手上並沒有任何應急儲蓄。

Bankrate 在 2025 年的另一份報告,高達 59% 的美國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一筆 1,000 美元的意外開支。

亞洲地區的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的趨勢。Fidelity 環球財務健康調查指出,只有 35% 的年輕族群擁有足以支應半年以上的應急儲備金,比例低於中年人士的46%。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應急儲備不足。

讓孩子從小就有自信,能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

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能夠有自信,在面對困難挑戰時,能夠有自我掌控感。

這就要順便提到「控制點, Locus of Control」的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生命中各種事件時,是會相信命運,還是相信自己?

擁有「內控觀點」的人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最終結果;而帶有「外控觀點」的人則傾向於將結果歸因於命運、運氣或外力。

財務上也是一樣,而且影響更長、更深遠。

當你問孩子:「你覺得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讓手上的錢變多或是存到更多錢呢?」

擁有內在控制點 (Internal LOC) 的孩子會相信,他們的財務成功或失敗,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行動、技能和決策。他們相信努力工作和明智的財務規劃,能夠改變結果。

反過來,依賴外在控制點 (External LOC) 的孩子則傾向於將財務結果歸因於外在力量,例如運氣、命運、經濟環境或他人的影響 。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對財務狀況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接受大環境的影響。

從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開始

順風順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很會理財。然而真正驗證跟學習財務知識的那一刻,往往是意外發生,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

為了不要讓孩子長大遇到重大變化時,如失業、生病、天災意外等,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從小教他們「緊急預備金, Rainy Day Fund」的概念,並且真的用看看,是很重要的。這會讓他們學會逐步掌握財務的內在控制點 (Financial Locus of Control) 。

5 Comments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用零用錢來刺激管理他們嗎?

做家事其實是很好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工作態度跟自我效能感。那些是需要每天做、自己動手做,才能夠練習跟養成的。

除此之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錢?孩子功課進步可以發紅包嗎?這些都牽涉到責任、獎勵與內在動力。搞清楚教育上的原則,在金錢獎勵上的判斷就會容易得多,也能避免誤區。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從一歲半就開始顯現

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 研究了世界各地家庭的家務勞動,發現孩子們普遍從一歲半開始,就有幫助父母的渴望。

他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哪一種文化背景,多數孩童在滿 18 個月後,就會開始主動對父母手上的家事,像是拿水杯、擦桌子、搬東西等,表現出「我想要幫忙」的熱情。

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源自於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being useful)。這樣的內在動機,讓才剛會站立學講話的孩子,就急著想要出手幫忙大小事,而且不讓他們幫忙還會生氣咧 🙂

長期研究發現,做家事的孩子能藉此培養成年所需的責任感與綜合能力

另一個哈佛格蘭特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Grant Study) 則更有趣。藉由基金會贊助,他們持續研究追蹤了268 名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波士頓市郊的另一組年輕人,長達85年以上,現在已開始追蹤其下一代子女。

透過每 2 年發問卷、面訪與持續的醫療報告等來收集資料,涵蓋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職業成就、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等面向。

研究發現,那些從事家務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有能力、有耐心、全面的成年人。從小透過家事培養責任感,會對個人生活自理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工作態度 (work ethic):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人,成長後在學業與職場上更能自律地執行任務、不需要依賴外在督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完成家務帶來的成就感,能持續提升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責任感與耐心 (responsibility & patience):童年承擔家務有助於培養「凡事先盡責再說」的價值觀,面對挑戰時也更能持之以恆。

全面發展 (well-roundedness):家務往往涵蓋了各種生活技能、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等綜合能力。也因此,年幼從事家務的人,往後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皆表現相對優異,在兩性關係中也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家中該做的事情就不能給錢

做家事,理當是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共同負擔的工作。所以當家事與金錢扯在一起時,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困惑。

5 Comments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大衛選讀]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棒的引導,讓他們能夠自信地去探索世界、自動自發搞定各種事情。

我常在公共場合或是朋友聚會中,聽到大人們對孩子們持續的鼓勵讚美:「你畫得好棒!」「你好聰明,一下子就學會了!」「真是個乖孩子!」

這些正向的鼓勵,無疑是想給孩子們肯定跟支持。

然而,我也觀察到一些現象,讓我開始反思這些看似「標準答案」的讚美,到頭來,是否真的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時候,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在面對稍微困難一點的挑戰時,反而顯得猶豫、甚至選擇放棄。彷彿害怕一旦失敗,就會失去「我好聰明」的乖寶寶貼紙。

也有些孩子,似乎對讚美「上癮」了,做任何事情都期待著大人的掌聲,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的關愛跟表揚,就會感到失落或缺乏動力。

這不禁讓我思考,爸媽隨口一句「你好棒!」,究竟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是給了他們自信,還是無形的壓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讚美的力量與陷阱:一句話,隱含兩種風景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滿自信、勇於嘗試?

讚美,往往是我們表達愛與期許最直接的方式。一句適時的肯定,確實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重視,進而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挑戰自我。

然而,讚美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許多時候,爸媽的本意都是好的,但話語間不經意流露出的訊息,卻可能形成阻礙他們成長的「讚美陷阱」。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陷阱誤區:

▎誤區一:空泛膚淺的好棒棒

我們常說的「你好棒!」「你好乖!」「你真厲害!」,雖然充滿善意,但往往過於空泛。

孩子聽了可能一時很開心,卻不明白自己究竟「棒」在哪裡,「乖」在何處。這樣的讚美,就像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模糊的標籤,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行為指引。

當他們未來遇到新的情境或挑戰時,這份空泛的「好棒棒」,很難轉化為孩子可以依循的具體策略或努力方向。他們可能會困惑:「我上次是怎麼『棒』的?這次要怎麼做才能一樣『棒』?」

5 Comments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比賽結束了,孩子的心智訓練才正要開始

[大衛選讀] 這半年的國高中球賽,遇到了幾次傳說中的主場優勢。明明打手超大聲,但是裁判就是硬不吹犯規;球員教練跟家長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比數拉近翻轉,最後飲恨作收。

這過程當然不舒服,但是賽後靜下心來,覺得得想個辦法,讓孩子可以掌握好自己能控制的,然後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場上的逆風。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這句運動場上的經驗傳承,正是在教我們如何應對變化,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從混亂中靜下來,進而專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運動場上遇到有爭議的判決,孩子心理多半會受到大幅影響

這些年跟著孩子參加大小比賽下來,看過的比賽判決爭議,應該也不算少。當場的情緒一定是很氣憤的,教練跟家長們在比賽過程中,有時候會跟裁判直接反應。然而收到的回應往往是:「我這個角度看不到犯規」或是「這個球在直覺判斷上已經打到手」等。

雙方比數越接近,那個吹哨判決的張力就越強。

有時候看著孩子們在場上被連續吹判後的灰心氣餒,下場後躲在角落痛哭流淚,那個心是很糾結的。

我在想,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孩子不論裁判偏哨與否,都能夠不受影響,盡全力去爭取勝利?

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

跟著孩子一起生氣叫罵,肯定不是個解法。若是跟場上的裁判互相萌生敵意,很可能會引發更多不利的判決。

所以我們在體育運動中常會聽到這句話:「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運動員最終的成就高低,靠的不是技能與體能,而是心理素質的高低。

如果只注重體能上的準備並過度依賴肢體訓練,我們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只能在完美條件下才能出類拔萃的運動員。但體育運動就像生活一樣,很難要求萬事都完美。

運動員需要具備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表現出色的被動技能,這包含在「可控因素」超出範圍時,能夠管理好自身的壓力並保持專注。

在心理認知上的訓練,就是為了應對這些不可避免的狀況,讓自己做好準備。

運動員不能控制些什麼?

讓我們先盤點出運動員無法控制的事情。

5 Comments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大衛選讀]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試了一年多下來,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提問也還是很初淺。

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像是「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

但是慢慢的,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狀態就不見了。隨著孩子長大上學,好奇心逐漸消退。這讓我好奇,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好奇心沒有不見,只是被壓抑

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這個樣子,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

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

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filter),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

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多半會顯露出不耐。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

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有以下三種:恐懼、不贊成,跟不參與。

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

第一是恐懼 (Fear)。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那些受到戰爭、天災、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

第二是否定 (Disapproval)。 當爸媽常說:「別碰、別爬、別大喊大叫、別弄髒它…」,一大堆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時,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偏見和負面態度,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

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Absence)。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是孩子好奇探索時,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一是安全感,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另一個是傾聽分享,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營造正向循環。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

培養好奇心的秘訣

反過來,我們來聊聊,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

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 最有效的是身教,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帶他們到外面散步,一起思考關於樹木、天空、星星的有趣問題。有趣的爸媽,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

7 Comments

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

[大衛選讀] 過年長輩給好多壓歲錢,爸媽因此會擔心孩子學壞亂花錢?

每次過年我就會看到類似的場景上演:阿公阿嬤準備了大紅包給孫子,爸媽看到嘴裡碎唸,哎呀不要包這麼多啦,這樣小孩子會不懂得節制,不把錢當錢…

爸媽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正是在探討一夜暴富之後,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偏差。

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每年發壓歲錢的時候,正是一個好的機會教育時間點。這時候手上拿的是真錢,而且孩子也長大一歲了,期待自己能夠多一點自主權。

這時候主動學習的動機正強,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會是很好的理財教育機會點。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並且提出三個設計思考方案。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過年期間,長輩親戚們總會開心地包給孩子一大筆紅包,加總起來少則近萬元,多到好幾萬都有可能。這會讓孩子瞬間「暴富」起來,但是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也就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財富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中樂透、獲得巨額遺產、或是大筆保險理賠的情境中。

暴富症候群的常見症狀是:過度揮霍或非理性消費、對擁有過多的財富感到困惑、價值觀錯亂崩壞等。

在過年發紅包的場景中,爸媽可能會觀察到,孩子開始過度關注金錢,對金錢產生不切實際的概念。例如認為金錢是無限的,或者產生「有錢就能得到一切」的想法。

消費行為的改變尤其明顯,比如突然想買很多玩具或零食,或是開始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手上多有錢。有些孩子可能變得揮霍無度,完全不懂得節制;但也有孩子可能變得過度吝嗇,產生極端的守財心態。

孩子值得擁有壓歲錢,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運用

很多爸媽會擔心,孩子手上拿了意外之財,會養成不良的價值觀。所以不少爸媽會採取保護管束的作法,收走所有的壓歲錢,托管到成年才一口氣交給孩子。

但這反而剝奪了孩子從小練習、每年練習的機會。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接觸和管理金錢,突然在成年時收到一大筆錢,反而更容易出現判斷失準或決策錯誤的情況。

相較於每年收到的意外之財,成年後才突然收到累積十來年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那肯定會是一筆更大、更難掌握的數字。

其次,不讓孩子試著自理壓歲錢,也會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建立價值觀和培養責任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透過逐步增加的金錢管理經驗,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犯錯和成長。

壓歲錢創造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機會,而不是問題或威脅

我自己的經驗是,約莫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數學能力,能夠理解簡單的加減概念,對金額有基本的概念。他們也正在開始發展抽象思維,可以理解儲蓄和規劃的概念。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最為有效。所以每次過年發壓歲錢,其實都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金錢管理。這會比單純的說教,要直接有效果得多。

所以我更鼓勵的是,將壓歲錢視為教育的工具:從小額開始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並且隨著年齡增長,逐年增加自主權。

透過設計思考,教孩子掌握自己的壓歲錢

設計思考首重以人為中心,首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學習特性。同時也要把握漸進式學習,不能期待孩子一次就完全掌握,要讓他們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信心和能力。此外,建立清晰的互動機制和即時回饋系統,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決策結果。

以下我們舉三個設計思考的例子,看看能怎樣設計一段體驗歷程,教孩子逐步掌握自己的壓歲錢,避免出現暴富症候群。

3 Comments

好教練要求勝還是要求成長?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大衛選讀] 一個好的教練要有什麼特質,是要求勝,還是要求學習成長?場上要派厲害有經驗的,還是要讓大家都有機會磨練?

這些是都是球爸在籃球場邊的內心大哉問。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做了點研究。發現在「為勝利而教」和「為學習而教」之間,有著執教理念、球隊目標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細膩平衡。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教練既是老師又要兼顧戰績,需要找到平衡點

如果教練只需要擔負老師的責任,那一切就簡單多了。運動場確實就像是教室一樣,教練就是在場邊走動的老師。

然而,教練既是老師,也是球隊的管理者。

雖然這兩個角色並不互斥,但為了追求更多的勝利,難免在調度安排上,會跟教學動機有所牴觸。

追根究柢,教師的角色是教育、培養和賦能運動員,提供他們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機會。這些目標在訓練中很容易實現,但是在實際競賽當中,教練的決策和行為往往不得不暫時把教育理想放一邊。

在培養運動員跟贏得比賽冠軍這兩個目標之間,確實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平衡的三個考慮因素是:教練的理念和個性、球隊與父母的目標,以及運動員自身的發展需求。接下來將會針對這幾個面向進行探討。

當這三個因素被一起權衡考慮時,教學與求勝之間就能找到平衡點。

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

說到底,沒有人不想贏,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這也是選手和教練驗證努力練習是否有效的一種方式。但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教練在比賽時非得要做出「一切只為了贏球的決定」。

本質上雖然比賽結果很重要,但是運動員如果只專注在贏球,研究結果顯示這對個人的技能發展,實質幫助並不大。此外,若只專注在追求勝利,可能也會造成與隊友的疏離感,進一步影響到團隊的凝聚力。

在「為勝利而教」和「為學習而教」之間做出選擇,這並不是單選題,而是一個如何平衡發展的問題。

4 Comments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大衛選讀] 開始零用錢的相關研究之後,讓我很意外的是,零用錢的發展跟普及,大概是這百年內的事情。相比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這真的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儘管古羅馬時期就有類似的形式,但是零用錢的概念與應用,要到二次大戰後,民間經濟收入穩定增加,一般家庭有一定財富餘裕之後,才開始逐步發展。

透過歷史研究,我也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約莫100年前,歐美的親子教養觀念著作,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開明、精闢的見解。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孩子擁有金錢的情況並不常見,他們過往常被視為家庭勞動力的一部分,需要透過勞動或協助家務來為家庭做出貢獻。

認真探究起來,零用錢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當時的富裕家庭會給予子女一些硬幣,允許他們管理和使用,但最終所有權仍歸家長。這種做法被稱為「peculium」,是最早有記載的零用錢形式。

但是這樣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大幅發展開來。一路到中世紀歐洲,最接近的詞彙叫做「pin money」,這是英國中上階級的丈夫每年給予妻子的津貼。作為婚姻協議的一部分,這筆固定給付的錢,讓妻子可以用於購買衣物和個人用品,象徵婦女的部分經濟自主權。這或許是固定給零用錢的早期概念起點,但對象還不是子女。

零用錢的真正起點,約莫是20世紀初期時,這樣的概念才在西歐和北美的中產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二戰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家庭收入的增加,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家長們因而更有能力定期給予孩子零用錢,而逐漸發展成為教導孩子財務責任感的重要方式。

110年前,Sidonie Gruenberg 開始倡導父母應該給孩子零用錢

美國兒童研究協會主任 Sidonie Gruenberg 在 1912 年出版了《Your Child Today and Tomorrow》一書,探討父母在孩子教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身為四個孩子的媽媽,她大力提倡,父母應該要定期給孩子零用錢。在一百年多前的美國,這個觀念可以說是非常先進新穎。

5 Comments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大衛選讀] 從小陪孩子參加乙組賽事,場邊家長為了輸贏大聲吶喊好不熱鬧。我當然也喜歡贏球阿,只不過,相較於勝率戰績,我更在乎在球隊裡,我的孩子可以體驗、學到什麼東西。

現在的體育風氣比起我們小時候好了很多,從國中小學開始就有各種運動競技、俱樂部社團,到了高中大學也有體優、體保等升學管道。有時候我會想,往後能夠持續在體育上發展,走向專業運動員的比例到底有多高?如果我的孩子往後不走體育專業,現在學的東西對他們有用嗎?

我覺得是有用的,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他們逐漸學會團隊合作、人際關係、當責、雙向溝通,以及領導的意識與能力等。這都是在輸贏以外,真正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比賽贏了又如何: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

如果你跟成年人聊關於他們年輕時參與體育運動的經歷,可能常會聽到,體育對他們後來的成功,影響有多大。這往往是其他學科比不上的。

雖然言談中不會使用「運動可轉移技能 (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這樣的專業術語,但他們會談到在團隊中競技和合作的經驗,如何幫助他們培養了自信、動能和韌性。這些特質和技能,即使不再是專業運動員,在工作跟生活上仍然非常有幫助。

相較於個人的最佳競賽成績,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 常常被忽視,因為它們隱含在運動員的日常經驗中,以至於大家並不會特別去關注。

實際上,現在的年輕運動員有很好的機會,透過體育活動來學習寶貴的生活技能。與其他學科相比,很少有其他經歷能像親身參與體育那樣,可以綜合性地提供高強度的生活技能成長。

這包含了團隊合作、人際關係、當責、雙向溝通及領導力: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