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Sat, 19 Jul 2025 03:26:30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3 https://www.ideaforkids.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cropped-IDEA-for-Kids_Favicon_20180909-01-1-32x32.png Highlight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32 32 如何從每一次的選舉中,逐步教孩子獨立思考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mocracy-and-critical-thinking/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mocracy-and-critical-thinking/#respond Sat, 11 Jan 2020 06:26:07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128 孩子的民主素養,是需要從小開始養成的。 我覺得每一...

The post 如何從每一次的選舉中,逐步教孩子獨立思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孩子的民主素養,是需要從小開始養成的。

我覺得每一次的選舉,都是個很好的社會情境練習題,可以讓孩子親身了解民主制度的運作方式,知道如何去爭取跟自己相關的權益;當然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去聽到、理解到社會群體裡面不同的聲音,學會寬容與接納。

在這次總統跟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的前一天,我們幫孩子整理了一下資料,把選舉公報裡面的政見說明單獨整理出來,並且候選人的辨識資訊如名字、照片、政黨、顏色、號碼全都抽掉。

邊整理政見,我自己都覺得有趣了起來。例如很多候選人都有提到的「房屋租金補貼政策」,個人是很不認同的。租金補貼短期就可實行,但是並沒有解決結構性的住房供需問題,最後只有房東在資本利得上受惠而已。租金補貼政策只是一個例子,如果去細看每一條政見,你會發現想要100%支持/反對特定候選人的每一個想法,實在是很天真不現實的價值判斷。


要了解政見,考驗的是閱讀素養能力

整理之後,把政見卡列印出來。我們在晚餐過後花了30分鐘,帶著孩子一個一個字地去閱讀政見。

這一段過程是很考驗孩子的閱讀素養的,因為每一條政見背後,都有社會文化脈絡,也有特定的意涵與傾向。孩子必須要能夠理解政見背後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同時去思考一下這個政策解法是否合理有效。對於國小五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有機會達到一定的閱讀理解跟判斷鑒別的;國小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就比較辛苦些,爸媽可能需要多去說明每一個字詞背後的背景跟意義。

要投下那一票,考驗的是獨立思辨能力

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去獨立思考。給他們一支紅筆,讓他們自己逐條去評估喜歡跟討厭的政策,喜歡的就畫上一個「圈選符號」,不喜歡的就畫上一個「X」。整個讀完以後,再根據政見卡上面的圈叉數量相減,去選出自己心目中第一名的候選人。

孩子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猜出這是哪一位候選人,也有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贊同或是反對特定人。原因很多,可能是放學路上看到標語、拿了氣球原子筆,也有可能是親戚朋友有特別提到。要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判斷,重點不是他叫什麼名字,而是他提出的政見是你真正看得懂、覺得有道理、能夠認同的。


有興趣嗎,帶著你的孩子一起來試看看!

嘗試過後,我覺得這確實是個有趣的過程。讓孩子自己學會做決定,這樣隔天再去投票、看選舉開票,會更有感覺,也會更珍惜民主自由的可貴。為了讓有興趣的爸媽,能夠自己嘗試看看,我們把簡報檔案公開出來,大家可以自行修改內容,換上自己的選區,然後跟孩子來一場民主思辨之旅喔 🙂

The post 如何從每一次的選舉中,逐步教孩子獨立思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mocracy-and-critical-thinking/feed/ 0
Need a Job? Invent It https://www.ideaforkids.org/need-a-job-invent-it/ https://www.ideaforkids.org/need-a-job-invent-it/#respond Fri, 09 Aug 2019 02:04:0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6 回想過去,我們從父母身上看到清楚穩當的人生脈絡:就...

The post Need a Job? Invent It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回想過去,我們從父母身上看到清楚穩當的人生脈絡:就學、考試、就業,一路到退休養老。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就變了,遙望孩子的未來,則更加軸轉、多變、充滿狂野的機會。

世界是平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在紐約時報2013年的專欄中提到:「我這一代人挺好混。我們可以去『找』一份工作。但是將來我們的孩子要比以往更需要『發明』一份工作。」

「我們教授並考試的東西,多數學生是沒有興趣的,對他們也沒有用處,他們可以用Google搜尋到,而且考試完什麼都忘了,因此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待的時間越長,人就越不積極。蓋洛普(Gallup)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進取心是80%,到高中變成40%。一個多世紀前,我們『重新發明』了一個共聚一室的學校教育,為產業經濟創造了工廠式學校。」

「為21世紀重新構想教育模式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的教育要多重視技能的傳授,增強學習和做出改變的意願,把內在動力的三個最強因素放到課堂里去,就是遊戲 (play)、熱情 (passion)以及目的 (purpose)。」

紐約時報:年輕人需要「發明」工作

哈佛教育專家托尼·瓦格納(Tony Wagner)這樣形容自己如今扮演的角色,他說他是「兩個敵對部落之間的翻譯官」——教育界和商界,就是那些教育我們孩子的人和給我們工作的人。在他的《創造創新者: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是如何出現的》(Creating Innovators: The Making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一書中,瓦格納認為,中小學和大學系統沒能持續性地「注入價值,並傳授在市場中最需要的技能」。

在一個中等技能拿高薪——上一代中產階級賴以維持的東西——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的年代,這種情況是危險的。現在只有高等技能可以拿到高等薪水。所有中產階級工作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升、淘汰或降級了。就是說,要麼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技能,要麼可以交給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做,要麼被埋葬——成為過時的東西——而這變化之快是空前的。瓦格納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教育不能再以讓每一個孩子「準備好上大學」為己任,而是應該「準備好創造」——不管他們做什麼,都能將價值加入到裡面。

這是個難以企及的目標。我找到瓦格納,希望他說的更具體一些。他在電子郵件中說,「在今天,知識可以通過任何一台接入互聯網的設備獲取,你用自己知道的東西能做點什麼,遠比你知道些什麼更重要。創新的能力——用創造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或給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性的能力——以及審辯式思維、溝通和合作等技能,遠比學術知識更重要。一位企業管理人士曾告訴我,‘我們可以讓新僱員學習內容,內容不斷在變,所以必須得教,但是我們沒法教他們如何去思考——提出正確的問題——以及如何積極主動地做事。」

我這一代人挺好混。我們可以去「找」一份工作。但是將來我們的孩子要比以往更需要「發明」一份工作。(幸運地是,如今要發明工作的成本和難度都下降了許多。)當然,運氣好的還是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只是以今日世界的變化之快,如果想更進一步,他們中也有不少人要對那份工作進行再發明、再策劃和再設想,遠不像他們的父母輩那麼輕鬆。我問瓦格納,如果真是這樣,今天的年輕人應該知道些什麼?

「每個年輕人當然都一樣還是需要基礎知識,」他說,「但是他們比以往更需要技能和積極性。這三個教育目標里,積極是最關鍵的。積極主動的年輕人——好奇、堅韌,願意冒險——會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他們會樂意去尋找新機會或自己創造機會——隨著傳統職業的消失,這種特質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那麼當今的教育改革應該專注什麼?

我們教授並考試的東西,多數學生是沒有興趣的,對他們也沒有用處,他們可以用谷歌(Google)搜索到,而且考試完什麼都忘了,」瓦格納說,「因此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待的時間越長,人就越不積極。蓋洛普(Gallup)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進取心是80%,到高中變成40%。一個多世紀前,我們‘重新發明’了一個共聚一室的學校教育,為產業經濟創造了工廠式學校。為21世紀重新構想教育模式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的教育要多重視技能的傳授,增強學習和做出改變的意願,把內在動力的三個最強因素放到課堂里去,就是遊戲、激情和意願。

教師和校長應該怎麼做?

他說,「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達到優異的表現,校長應該是一個教學領導人,創造一種創新所需要的協作文化。但是,考什麼內容,就會教什麼內容,所以我們需要「問責制2.0」。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有一份數碼檔案,記錄對各項技能的掌握情況,如審辯性思維和溝通能力,這些技能是他們在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選擇性地運用一些高質量的測試是很重要的,比如大學和工作準備狀態評估(college and work readiness assessment)。最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全年的學業進步表現做出評判——而不是靠5月份的一場卷面考試。我們需要實驗室學校,學生只要在諸如「企業經營」等領域獲得一系列基於技能的「榮譽勳章」,就可以拿到高中文憑。教育性學校里所有新教師應該跟隨老教師完成一個實習期,應該將學習表現標準——而非內容標準——作為整個教育系統的新規範。

現在有什麼成功的案例嗎?

「芬蘭是全球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之一,」他說,「他們是唯一一個讓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做好創新準備’的國家。他們更多地在學習概念和創造力,而非事實,他們有很多選修課程——而且教學日更短、家庭作業更少,幾乎不考試。全美有500家中小學加入了休利特基金會深度學習倡議組織(Hewlett Foundation’s Deeper Learning Initiative),還有一個由100個學區組成的團體Edleader21正在開發全新的教學方法,用於傳授21世紀的技能。「被重新發明」的大學也越來越多,比如歐林工程學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的‘D學校’(D-school),都在教學生如何創新。

紐約時報原文: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30402/c02friedman/dual/?fbclid=IwAR0cW2DxkwUCtsMqLYQq02hq3tioAMLL_4KJlzMCGn7VDHtVXOgxrtfKEyQ

The post Need a Job? Invent It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need-a-job-invent-it/feed/ 0
孩子天生就應該去犯錯,多去試誤才學得快 https://www.ideaforkids.org/its-okay-to-make-mistak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its-okay-to-make-mistakes/#respond Fri, 22 Mar 2019 02:22:0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9 孩子們天生是不怕犯錯的,他們的原始世界裡面並沒有絕...

The post 孩子天生就應該去犯錯,多去試誤才學得快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孩子們天生是不怕犯錯的,他們的原始世界裡面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起心動念大多是好不好玩、有沒有成就感。

後天的社會制約,讓孩子懂得秩序跟框架,懂得去呼應大人們的期待。但很多時候也就學會了害怕犯錯、逃避挫折的負面態度。

真正的長期成功者往往是不怕犯錯的。更多時候,策略性的去試誤,能夠學到更多、抓到更多成長契機。

「You are making a movie, not doing a heart surgery. Nobody is gonna die if you make a mistake or two. 」

「So relax. I make mistakes, too. Even after my 30+ years of filmmaking career and I’ve made 50+ films so far. You know how I did it? I make one big (studio) movie and then a small (independent) one because when I am making a big film, I know I have the studio’s money to make up my mistake if I make any. Then I can take this experience and go make my independent movie that has no money for me to spend. 」

「It’s okay to make mistakes.」

回首我的留學路:「不斷自認騙子,直到心理崩潰」後才明白的事

作者:ANN/做電影不是我的夢想(也不應該是你的)
第一次看到"Impostor Syndrome"這個詞,是在臉書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的著作《Lean In》(台譯:挺身而進)中——當時的感覺,就像是「有一個陌生人在我生活圈中很久,儘管對他很熟悉、卻一直不知道他的名字,最後終於在認識了 7 年後,我們正式向對方自我介紹。」

Impostor Syndrome 常見的翻譯是「騙子綜合症」或是「冒名頂替症候群」,但這兩個名稱,我都覺得沒有真正描述出這個症狀的精髓——若是我,會將這位熟悉的陌生人命名為「老天爺,拜託大家千萬不要發現我是個騙子」症候群。
進入哥大校園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我的「自認拖油瓶」人生
23 歲那年夏天,我踏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對我來說,能考上台大都已經覺得是奇蹟了,更別說還能順利畢業、繼續念研究所——準備申請電影學校的時候,我不但沒拍過電影、沒寫過劇本,甚至連劇本「本人」長什麼樣子都沒看過。

接到錄取通知時,心裡其實不是高興而是鬆了口氣,暗自竊喜自己「成功把哥大教授矇住了」——當時的我,真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只是很會寫 SOP,而且我的人生故事還算曲折、平時也讀蠻多小說與日本動漫,基本上光是靠生活中的素材,就能編出一些說得過去的故事與劇本。

由於沒想到第一次申請就會成功,我根本沒考慮過如何在電影學校生存下來的問題,果然開學之前的新生訓練,我就嘗到了苦頭。

新生訓練為期 5 天,全班 60 人被分為 12 組,必須在 4 天內完成一部 3 分鐘左右的短片,將於第 5 天放映——老師們的立意是好的,想藉此機會讓同學可以迅速熟悉彼此,分組時也刻意將不同國籍、不同背景、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在一起。

但沒多久,我就瞭解到我是我們這組的「拖油瓶」:英國人 Rory 是位來自倫敦的帥哥,跟我年紀一樣,但來紐約之前在 BBC 作過 3 年剪輯助理;美籍菲律賓裔的 Gregg 是攝影師出身,約莫 28 歲;參與過 6 部電影長片製作的 Veronica 來自墨西哥——不肯透露真實年齡的她顯然比我們年紀都大也更有經驗;美國人 Ben 則是有著很獨特幽默感的編劇,大概 26 歲,據說之前已經寫過不少作品。

短片唯一的命題就是:「A 想向 B 要什麼(A wants something from B)」,除了長度之外,其他沒有任何限制。

Ben 迅速的講了一個故事想法,除了我以外大家都覺得很好笑,我也就非常配合地附和了這提案; Gregg 很自然地成了我們的攝影師,人緣好的 Rory 則開始指導拍攝; Veronica 很想主演儘管她的英文大家聽不懂⋯⋯而我,自願當舉話筒的收音員,因為這工作我至少做過一次,也知道它很難出錯。
我們每個人都參與演出、參與製作,還記得當我被迫得幫忙操作攝影機時,才第一次發現攝影機上面居然有那麼多按鈕,而我只認得 on/off 與 record。第 3 天下午,我們幾個人聚在剪輯室剪接——主要是 Ben 與 Gregg 在剪,Veronica 說要去找房子就跑走了,Rory 跟我坐在一旁閒聊,發現我不但不會用 Final Cut Pro,連 Mac 都不會用。他自告奮勇要教我,於是拿了我們的拍攝素材,花了 5 個鐘頭將最基本的 Mac 系統到 FCP 的使用方法通通教給了我——至今,我都非常感激他。

深怕自己被發現,開始下意識遠離「強者我同學」
第 5 天放映時,我更被我們班同學的水平嚇到了!似乎連教授也有點驚訝——完全是沒花錢、沒花太多時間與精力的「半玩樂性質短片」,居然有好幾部的創意與執行能力,都比許多我們看過的短片好(後來我們班的同學們有人自告奮勇幫所有的短片製作成 DVD,給我們這屆的人留作紀念)。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害怕除了 Rory 之外的人,發現我是個大騙子(因為 Rory 顯然已經發現了)——上課的時候,老師很喜歡在提到某部電影時轉頭問學生「看過 XXX 片的請舉手」,60% 的時候我沒看過此片,這當中更有一半的時候,我是連聽都沒聽過這電影。但當我發現很多人都沒看過來,而且確信老師只是隨口問問、不會真的點人起來討論時,我偶而會混在人群裡把手舉起來⋯⋯。

編劇課很痛苦,因為你必須把自己寫的東西發給全班同學(12 人)做 table reading,這個過程就是你要把戲中的角色分配給同學,大家用半演出的方式「讀」(如同字面意義,你得大聲唸)完你的劇本(通常每次的進度是 12-15 頁,也就是約 12-15 分鐘的戲)。國際學生除非英文特別好,不然都很痛恨這個過程——因為我們的英文就是充滿了瑕疵、對話僵硬,聽到別人大聲唸出來的時候,真是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
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我很快發現班上的同學,各個臥虎藏龍:Bryan 以前是念哈佛公共行政,畢業後在歐洲打過職籃,然後跑去印度流浪與拍紀錄片 3 年;David 打過阿富汗戰爭,是退役軍人;另一位 Veronica 以前是某跨國企業的 VP ⋯⋯等,族繁不及備載。

於是在編劇課時,有人可以寫發生在駐蘇丹無國界醫生組織中的「懸疑驚悚片」;有的會寫阿富汗戰場上的人性糾葛和袍澤兄弟情;有的會寫 1920 年美國南方大家族的鬥爭⋯⋯等——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題材。而跟他們相比,我寫的東西顯得既渺小又不真實。

於是,我不自覺地開始跟班上的人「保持安全距離」,非到萬不得已,才會跟他們一起拍片或出去玩——我只要不是在上學,就是在家裡抱著家庭號洋芋片或哈根達斯,邊吃邊瘋狂地看書與看片子。

心理崩潰

研究所一年級放寒假時,我第一次崩潰。
那時我們的寒假有個規定,是必須自己製作、導演與編劇一個 3 到 5 分鐘的短片,然後在開學前 3 天在導演課上放映。完成這個任務,才能拿到上學期導演課的學分,也才能登記新學期的課程。

我早早就拍完這個作業,戰戰兢兢地準備放映那天的到來,但就在這前一晚,我整夜無法入眠,半夜 3 點起來開始過度換氣、無法好好呼吸,然後開始大哭。
事後我才知道這似乎是俗稱的「恐慌症」,但當時只是覺得自己要窒息了,且無論如何我都提不起勇氣去學校。於是我打電話給同學,請他幫我向教授說我生病請假,會另外找時間跟教授約 office hour 解釋一切。
那天,我躲在房間角落顫抖著。一方面害怕被踢出學校,另一方面又偷偷希望他們這麼做,好結束我的痛苦。幾天後,我很誠實地跟教授說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並在她的辦公室,把我的片子放給她看——她完全沒有刁難我,只對我說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有些人面對得早、有些人晚,但總之是逃避不了的。

離開她辦公室後,我並沒有因為聽到「大家都會這樣」而覺得比較開心,下學期已經開始了,一樣的戰鬥但不一樣的戰爭又展開了,我只能咬着牙繼續戰鬥。
就這樣,我的恐懼隨著時間愈來愈惡化,到了二年級的寒假,我不得不去學校輔導室尋求幫助,但跟我談過的老師建議我去找專業的心理治療師。

事實證明對我來說,心理治療也沒多大用處,只是浪費了我很多錢與時間而已——我依舊是靠著自己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在死撐著。班上的人都不知道我內心的黑洞,因為我在他們面前依舊是裝著很吃得開的樣子,只有 Rory 與 Juan(一位非常愛侯孝賢導演的西班牙籍古巴人,他因為我是台灣人而跟我當朋友)知道,並常常在我沒開口請他們幫忙時就主動幫助我——如果沒有他們倆個,我幾乎是不可能撐得下去的,為此我一直很感激他們。
二年級的暑假,我就完成了畢業製作短片,因為我想 3 年就畢業而不是像多數人待 5 年。二年級如果能畢業,三、四、五年級就不用修課,可以繼續拿著學生身份或簽證;利用學校的資源拍片或是兼差。至於不想繼續待在學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覺得自己進步的幅度很小——可能是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在維持「我很行」的形象、而沒有真的好好學習;二方面是我需要工作賺錢。

但是,我隨即又想到,在學校裡「只要騙過老師與同學」就這麼辛苦;出去工作卻得騙倒整個世界的人,這又令我對畢業一事裹足不前⋯⋯。
轉機的曙光:來自王牌教授的一席話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系上的王牌教授麥可.豪斯曼( Michael Hausman )出現了——他是大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的御用製片,一生拍片無數;我們系上所有製片組的校友,幾乎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在我修課的兩年期間,他都在外面拍片,等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是在我的畢業短片放映以及口試上。他問了我許多問題(他一開口基本上其他人都不太講話了),我則像個職業大騙子般地似乎把他也給矇住了。

口試完成後,有個小酒會,我趁這個機會向他要求要一個 office hour ,說我有些工作的問題想請教他。他說沒問題,但他在學校裡沒有辦公室,我只能去他個人的辦公室——他家客廳。
於是,我第二次跟 Michael Hausman 見面,就是在他豪華的公寓中。他太太幫我泡了茶之後就離開了,留下我一個人在客廳,跟 Michael 的各種水牛收藏品在一起。此時我又忍不住想「我到底是何德何能,可以坐在這裡⋯⋯」但還來不及找個藉口跑走,Michael 就像個慈祥的老爺爺,笑呵呵地出現了。

他跟我閒聊了一些他拍電影的事情,並帶我參觀他的電影獎盃與水牛收藏(他真的很愛水牛)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問他,自己深藏在心中已久,一直都很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萬一我工作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懂某些事情,或犯了大錯該怎麼辦?」;「其實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這樣怎麼做電影呢?」


以下是他的回答:
“You are making a movie, not doing a heart surgery. Nobody is gonna die if you make a mistake or two. So relax. I make mistakes, too. Even after my 30+ years of filmmaking career and I’ve made 50+ films so far. You know how I did it? I make one big (studio) movie and then a small (independent) one because when I am making a big film, I know I have the studio’s money to make up my mistake if I make any. Then I can take this experience and go make my independent movie that has no money for me to spend. It’s okay to make mistakes.
「你是做電影的,不是心臟外科醫生。就算你犯了錯,也不會有人因此喪命,所以放輕鬆。即使是拍了 30 多年、超過 50 部電影的我也會犯錯,你知道我怎麼做嗎?我拍一部大型商業電影、然後拍一部獨立製片電影。因為我知道當我拍這些大片時,即便犯了錯也可以用這些大電影公司的錢埋單,然後我就能把(從錯誤中)所學到的經驗,用在不能靠錢解決問題的小電影上面。不要怕犯錯。」
他這一席話,讓我突然醒悟不少——是的,不要怕,錯了就錯了,錯了之後下次做對就好。開始工作之後,「不要怕犯錯」這五個字更一直支撐著我。直到能面對自己的恐懼時,我才真的開始進步,因為我開始直接對面我的不足,並想辦法去解決它,而不是逃避或裝飾它。
真正的大騙子,是完全騙過自己、拒絕進步的人
工作至今已經多年,我慢慢發現在電影這一行中,很多人才是真正的大騙子——差別在於他們不知道(或不願知道)自己是騙子,還真的以為自己很懂電影;以為一個人的職稱或名號,就等同於他 / 她的專業能力,犯了重大錯誤不但不承認,還愈陷愈深。
我開始感到慶幸,因為自己一路上儘管挫折重重、自我懷疑,仍遇到很多貴人指點我、幫助我,讓我一直都沒有太偏離正軌。

現在,我偶而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就像現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都有點擔心眾讀者們是不是覺得剛才浪費了生命中的 10 分鐘,在讀這篇毫無意義的喃喃自語。

其實一開始,我是不太願意寫這專欄的,我害怕別人會覺得「這丫頭明明什麼都不懂,就敢在這裡大放厥詞談電影,不要丟人現眼了。」但是我告訴自己,如果有人看完文章有所收獲,我很感激與高興;如果有人覺得很爛,我很抱歉也會虛心接受批評——

可是我仍然會繼續寫下去,因為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表達自己的信念,藉此影響他人甚至是吸引想法相近的人彼此認識,不能因為害怕被人批評而退縮。
我的 Impostor Syndrome 也許永遠不會遠離我,不過它已經不再是個陌生人,而是我的一位朋友:時時提醒我要謙虛、要努力學習、要適時地聽取別人的批評——
但同時,也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把這位朋友暫時關到門外,相信自己的判斷,勇於嘗試,並且不要怕犯錯。

原文鏈結: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480&nid=11473

The post 孩子天生就應該去犯錯,多去試誤才學得快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its-okay-to-make-mistakes/feed/ 0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respond Sun, 04 Nov 2018 04:39:0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67 大人常常都忙不過來了,何況是小孩子。回到家看到孩子...

The post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人常常都忙不過來了,何況是小孩子。回到家看到孩子虛晃了一下午,東摸摸西摸摸但是正事都沒做,連玩樂都沒空的時候,心裡真是會很希望能夠早點教他們抓到重點、把握時間、專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What you do repeatedly is what will create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What you do each day is what will become your fate. That’s why there’s so much interest and talk about the daily routines. 」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ir energy each day is limited. That’s why they condition themselves over time to wake up and instead of surveying their day and deciding what to do.」

「Success look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But what’s consistent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prioritize their values and principles. If what you value is health, you should be incorporating an exercise routine and healthy meal into your AM schedule. If what you value is family, you should be taking a few minutes to have breakfast with your kids before you leave. If what you value is productivity, you should wake up and tackle the first tasks of the day before anything else. Successful people design their lives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y care about.」

人的精力跟時間都是有限的,懂得掌握自己的時間,同時能夠找到關鍵有價值的事物,把自己的能量灌注進去,那真的是一生受用的事情。

This Is How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Plan Their Daily Routines

At this point, it’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secret to success is daily routine.
The outcomes of your life are not governed by influxes of energy. Your future trajectory is not going to be significantly altered by what you do once or twice (that’s the good thing about mistakes, if you learn from them, they don’t define you).
However, what you do repeatedly is what will create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What you do each day is what will become your fate. That’s why there’s so much interest and talk about the daily routines — particularly morning routines —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Sure, they often have a few key things in common, like waking up early, exercising, or only checking email once or twice a day.

However, everyone is different, and everyone’s needs are unique. That’s why it’s so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successful people approach building their routines, as opposed to the very specific details of what they do or don’t accomplish. Here, a debriefer.


Run on autopilot.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ir energy each day is limited. That’s why they condition themselves over time to wake up and instead of surveying their day and deciding what to do (for example: should I exercise in the morning?) they stick to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This allows them to enter a state of flow, and to wake up and just start acting as opposed to waiting, thinking, questioning and trying to muster up motivation.


Eliminate small decision-making.

You’ve probably read a lot about CEOs that wear the same clothes every day, or who have eaten the same breakfast for the last 15 years. This isn’t because they’re boring people, it’s because they understand that small, almost undetectable decision-making is what will rob you of the majority of your morning energy. When you have to constantly think through what you want to wear, eat, do, say and be, you exhaust yourself.
It is, in a sense, a paradox of choice. The more options we’re given, the less happier — and productive — we are.


Prioritize values.

Success look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But what’s consistent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prioritize their values and principles. If what you value is health, you should be incorporating an exercise routine and healthy meal into your AM schedule. If what you value is family, you should be taking a few minutes to have breakfast with your kids before you leave. If what you value is productivity, you should wake up and tackle the first tasks of the day before anything else. Successful people design their lives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y care about.


Eliminate microdistractions. 

Push notifications, unnecessary meetings and phone calls, online shopping, videos, articles social media… all of it is just one tab or ding! away, but altogether, microdistractions probably take you away from hours of work each day. If you get to the end of each day and feel as though you accomplished very little and can’t figure out “where the time went,” microdistractions are likely the culprit.


Temporary discomfort < long-term reward.

Living the life of your dreams is not going to be doing what makes you most comfortable all of the time. In fact, it’s often doing what’s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that brings people the most joy.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is,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withstand the temporary discomfort of putting themselves out there, trying something new, doing physical activity, etc., in exchange for the long-term reward of a large network, a new project, or health.


“What would be the most productive use of my time today?”

Though successful people are often pretty stringent about their personal routines, there’s always room to reprioritize if need be. Ultimately, what it comes down to is that each day, successful people use their time in the most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way possible. To mimic this, wake up and ask yourself what would be the best way for you to spend the day — what you would like to enter the evening having accomplished. Do this every day, and you’ll find yourself farther than you ever thought possible.

原文連結:https://www.forbes.com/sites/briannawiest/2018/11/14/this-is-how-highly-successful-people-plan-their-daily-routines/?fbclid=IwAR0z-Vkhx3xVmKYZ5MTl2aPDJhcKd8OXPWbp2i-knjavMTHmYP-GmcD98-s#3447f7c61639

The post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feed/ 0
有同理心的孩子,在團體裡更有歸屬感與成就感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velop-empathy-in-kids-early-stage/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velop-empathy-in-kids-early-stage/#respond Wed, 31 Oct 2018 04:44:0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76 「丹麥之所以可以當選為全球最幸福國家,或許也有部分...

The post 有同理心的孩子,在團體裡更有歸屬感與成就感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丹麥之所以可以當選為全球最幸福國家,或許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於其富有同理心的國民。在丹麥,從學前教育到踏入高中教育,學校都非常注重同理心的培養。」

「學校裏有一些間接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習得同理心,例如將能力不同的孩子們混在一起教學:讓學術能力強的孩子與相對較弱的孩子在一起上課;性格內向的孩子則和熱衷交際的孩子在一起玩。如此這般,孩子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具備個人優勢,並且學會支持他人。」

同理心是邁向成功的要素之一。根據我們工作坊的經驗,透過精心設計的分組活動,孩子會學著同理同隊的隊友,一起面對挑戰,完成目標。有時雖然輸了遊戲,孩子卻如陽光般燦爛的大笑,好不開心!在團隊合作中所獲得的歸屬感及快樂甚過一切。

(Photo by Andreas Rentz/Getty Images)

全球最幸福國家,丹麥知道怎麼培養小孩的同理心

終日朝九晚九的都市人,經常夾在老闆、同事與下屬之間,覺得三面難做人;一方面怪老闆太苛刻,一方面又感慨下屬不懂自己苦衷。講到底,就是覺得周圍人沒有同理心,無法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感受。

而大西洋月刊最近一期就發現,其實同理心的培養自有一套方法。而丹麥之所以可以當選為全球最幸福國家,或許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於其富有同理心的國民。在丹麥,從學前教育到踏入高中教育,學校都非常注重同理心的培養。

在丹麥的教育體系裏,孩子們從小學起就必須參與全國性教育項目“Step by Step”。在這個項目中,孩子們會看到帶有不同情緒表情的圖片,包括悲傷、恐懼、憤怒、沮喪和快樂等。孩子們會一起探討看到這些圖片時的感受,並且用語言概念化地描繪他們自己和別人的感受。而該項目的重點在於,孩子們不對圖片內容做出判斷評價,而是專注在識別和尊重這些情緒。
成功的人們並不獨行。

另一項目“Cat-kit”在丹麥的學校裏也愈發流行。該項目旨在提高情緒感知能力和同理心,並且強化培養孩子們如何清晰地表達個人體驗、想法、感覺和知覺。在“Cat-kit”中,孩子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小道具訓練自己辨別不同強度的情緒,例如通過貼貼紙的方式,將面部表情和文字對應起來;或是通過繪畫的方式,畫出自己所理解的情緒。

此外,學校裏也有一些間接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習得同理心,例如將能力不同的孩子們混在一起教學:讓學術能力強的孩子與相對較弱的孩子在一起上課;性格內向的孩子則和熱衷交際的孩子在一起玩。如此這般,孩子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具備個人優勢,並且學會支持他人。
同情是一種感覺,而同理心則與理解力相關。我們都是社會動物,而不是孤身的捕獵者,共同協作的能力對我們的生存更重要,而不是總依靠個人能力。

大西洋月刊引述相關研究成果顯示,將能力參差不齊的孩子們放在一起學習的交互教學模式,能夠產生顯著的進步效果。幫助他人學習的孩子會更努力地理解學習材料,並且鍛鍊出更精確的記憶,同時他們還需要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困惑。研究還表明,這種協作形式和從中鍛煉的同理心,能夠向孩子們傳遞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大西洋月刊還指出,同理心也是促進成功的要素之一。2015年,一項歷時20年、追蹤了750名調查對象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研究顯示,在幼稚園時期便表現出分享和幫助他人行為的孩子,在成年後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原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10-dailynews-children-empathy/?fbclid=IwAR0YsgXVNVAA2zjxn2gLA1R0PEpf0Etl54oax70bqMU__I2gxzA3DGKGp88

The post 有同理心的孩子,在團體裡更有歸屬感與成就感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velop-empathy-in-kids-early-stage/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