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Sun, 03 Aug 2025 01:50:55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s://www.ideaforkids.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cropped-IDEA-for-Kids_Favicon_20180909-01-1-32x32.png 親子關係 |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https://www.ideaforkids.org 32 32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comments Thu, 17 Jul 2025 06:52:20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92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

The post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用零用錢來刺激管理他們嗎?

做家事其實是很好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工作態度跟自我效能感。那些是需要每天做、自己動手做,才能夠練習跟養成的。

除此之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錢?孩子功課進步可以發紅包嗎?這些都牽涉到責任、獎勵與內在動力。搞清楚教育上的原則,在金錢獎勵上的判斷就會容易得多,也能避免誤區。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從一歲半就開始顯現

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 研究了世界各地家庭的家務勞動,發現孩子們普遍從一歲半開始,就有幫助父母的渴望。

他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哪一種文化背景,多數孩童在滿 18 個月後,就會開始主動對父母手上的家事,像是拿水杯、擦桌子、搬東西等,表現出「我想要幫忙」的熱情。

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源自於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being useful)。這樣的內在動機,讓才剛會站立學講話的孩子,就急著想要出手幫忙大小事,而且不讓他們幫忙還會生氣咧 🙂

長期研究發現,做家事的孩子能藉此培養成年所需的責任感與綜合能力

另一個哈佛格蘭特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Grant Study) 則更有趣。藉由基金會贊助,他們持續研究追蹤了268 名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波士頓市郊的另一組年輕人,長達85年以上,現在已開始追蹤其下一代子女。

透過每 2 年發問卷、面訪與持續的醫療報告等來收集資料,涵蓋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職業成就、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等面向。

研究發現,那些從事家務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有能力、有耐心、全面的成年人。從小透過家事培養責任感,會對個人生活自理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工作態度 (work ethic):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人,成長後在學業與職場上更能自律地執行任務、不需要依賴外在督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完成家務帶來的成就感,能持續提升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責任感與耐心 (responsibility & patience):童年承擔家務有助於培養「凡事先盡責再說」的價值觀,面對挑戰時也更能持之以恆。

全面發展 (well-roundedness):家務往往涵蓋了各種生活技能、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等綜合能力。也因此,年幼從事家務的人,往後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皆表現相對優異,在兩性關係中也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家中該做的事情就不能給錢

做家事,理當是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共同負擔的工作。所以當家事與金錢扯在一起時,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困惑。

知名財經作家 Beth Kobliner認為:「除非你願意在每次叫孩子自己把衣服放入洗衣籃時,都要先進行協商議價,否則請避開依家事付費的系統 (steer clear of systems that pay per chore) 」

做家事是件好事,這讓孩子成為一個團隊合作者。但是額外用金錢獎勵孩子去完成像是清理餐桌、倒垃圾、遛狗或整理床舖等日常任務,實際上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理財教育專家 Ron Lieber 在《 反溺愛 》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用零用錢來換取孩子做家務,因為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會覺得他們不需要錢,進而拒絕做家事。」

所以零用錢應該是獨立存在的,它不應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So allowance ought to stand on its own, not as a wage but as a teaching tool)。

劃分額外的家事,鼓勵孩子主動節約行善

我自己的經驗是,零用錢與家事責任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協調搭配。如果家裡已經有定時定額給予零用錢的習慣,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給孩子額外的金錢。

第一種,當他們在家裡做額外的工作時:

可以試著將家事分為「例行家事」與「額外家事」。例行家事像是打掃房間等,作為家庭責任的一部分,應該無償完成。至於那些額外的家事,則可以委託他們做一些本來會花錢請別人做的工作,比如洗車、清潔冷氣濾網、通水管等。這類的額外家事可以支付報酬,以鼓勵孩子的創業精神。像這樣清楚區分例行跟額外家事,就既能培養責任感,又能提供財務教育的機會。

第二種,當他們透過主動節約,為家裡省下日常開支時:

可以利用孩子對金錢的渴望,將其轉化為一種行善的力量。像是讓她負責家裡的節能工作,如主動關燈、少開冷氣、減少淋浴用水等,月底結帳時再把水電費賬單中的節約差額,拿來當做額外的金錢獎勵。

那在課業上,可以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嗎?

這是很多爺爺奶奶、阿公阿媽的愛用招數。只要孩子用功念書考100分,就發紅包獎勵。看起來孩子開心,長輩也歡喜。

不過有很多研究都發現,這樣的獎勵模式有其限制跟負面效果。

首先,獎勵並不能長期發揮作用 (rewards don’t work in the long term):

許多的研究都發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完成任務時,如果能獲得獎勵;在反覆測試過後,最後的成功率都會比沒有獎勵時還要低。

在教育現場的經驗也是一樣,當沒有「A」的成績需要爭取時,學生往往學得更好。整體而言,獎勵對於提升人們的工作或學習品質來說,成果並不顯著,甚至會有反效果。

再來,獎勵會削弱內在動力 (rewards erode in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力是指為了某件事本身而做時所獲得的內在快樂。例如,我練鋼琴是因為我喜歡彈鋼琴;我刷馬桶是因為它能幫助到家人,我為馬桶的外觀感到自豪,而且刷完之後聞起來也很香!

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過多的獎勵,反而會讓人對那些原本無需獎勵的事情,感到壓力跟負擔,進而逐步喪失興趣。

所以為了不要搞亂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在使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時,要格外小心注意。

最後,爸媽要以身作則,把家事當做全家人的事

家庭並不是商業組織。父母為家庭的付出,如烹飪、打掃、照顧孩子,並不會獲得報酬;因此,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他們的貢獻也應該是出於同樣的責任感,而非為了錢。

為了強化這種合作精神,心理學家 Richard Rende 特別強調語言的力量。他建議家長多使用「我們」這個詞彙。例如說「我們需要一起把客廳打掃乾淨」,而非「你去打掃客廳」。

這種措辭能夠傳達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為這個家努力」的訊息,進而培養出孩子的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

此外,爸媽的態度與行為模範也很重要。孩子天生並不覺得家務是令人厭煩的苦差事,很多時候反而是成年人的抱怨教會了他們這麼想。

所以動手跟孩子一起做家事吧,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capable) 和有歸屬感的 (significant)。

這是金錢給不了的,自己想做、開心做最重要 🙂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The post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should-kids-be-paid-for-chores/feed/ 5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comments Thu, 05 Jun 2025 07:04:28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88 [大衛選讀]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棒的...

The post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棒的引導,讓他們能夠自信地去探索世界、自動自發搞定各種事情。

我常在公共場合或是朋友聚會中,聽到大人們對孩子們持續的鼓勵讚美:「你畫得好棒!」「你好聰明,一下子就學會了!」「真是個乖孩子!」

這些正向的鼓勵,無疑是想給孩子們肯定跟支持。

然而,我也觀察到一些現象,讓我開始反思這些看似「標準答案」的讚美,到頭來,是否真的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時候,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在面對稍微困難一點的挑戰時,反而顯得猶豫、甚至選擇放棄。彷彿害怕一旦失敗,就會失去「我好聰明」的乖寶寶貼紙。

也有些孩子,似乎對讚美「上癮」了,做任何事情都期待著大人的掌聲,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的關愛跟表揚,就會感到失落或缺乏動力。

這不禁讓我思考,爸媽隨口一句「你好棒!」,究竟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是給了他們自信,還是無形的壓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讚美的力量與陷阱:一句話,隱含兩種風景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滿自信、勇於嘗試?

讚美,往往是我們表達愛與期許最直接的方式。一句適時的肯定,確實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重視,進而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挑戰自我。

然而,讚美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許多時候,爸媽的本意都是好的,但話語間不經意流露出的訊息,卻可能形成阻礙他們成長的「讚美陷阱」。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陷阱誤區:

▎誤區一:空泛膚淺的好棒棒

我們常說的「你好棒!」「你好乖!」「你真厲害!」,雖然充滿善意,但往往過於空泛。

孩子聽了可能一時很開心,卻不明白自己究竟「棒」在哪裡,「乖」在何處。這樣的讚美,就像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模糊的標籤,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行為指引。

當他們未來遇到新的情境或挑戰時,這份空泛的「好棒棒」,很難轉化為孩子可以依循的具體策略或努力方向。他們可能會困惑:「我上次是怎麼『棒』的?這次要怎麼做才能一樣『棒』?」

▎誤區二:只誇讚天賦,卻忽略了努力

「你數學真好,天生就是學數學的料!」或是「你畫畫怎麼這麼有天分!」這類強調天賦的讚美,或許是我們平常不知不覺就說出口的。

然而,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威克 (Carol Dweck) 博士著名的固定型思維 (Fixed Mindset) 與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 研究提醒我們,長期稱讚孩子的天賦或智能,例如你真聰明之類的,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他們因此會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成功是因為聰明,失敗則代表不夠聰明。為了維持「聰明」的形象,他們可能會逃避挑戰、害怕失敗,不願意去嘗試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夠聰明」的事情。

相反地,如果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讚美他們所採用的方法,以及他們的堅持不懈,或是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則更能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讓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進而更勇於面對困難,享受挑戰帶來的成長。

▎誤區三:過度或不真誠的讚美

另一方面,孩子天生就是敏銳的觀察家。他們總是能輕易察覺出,大人語氣當中,那些微妙的敷衍或言不由衷。

所以,那些隨口說說不真誠的讚美,不僅無法達到鼓勵的效果,反而可能損害親子間的信任感。

此外,過度讚美,尤其針對那些孩子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也可能導致「讚美通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對讚美變得麻木,或是會為了獲得更多讚美,而刻意誇大自己的表現。

長久下來,孩子一旦沒有外在的掌聲就缺乏動力,反倒會因此喪失了自己探索新事物的樂趣與積極性。

這些陷阱誤區提醒我們,讚美並非多多益善,關鍵在於「質」而非「量」。

一句不恰當的讚美,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它可能讓孩子過度依賴外在評價,削弱其內在動機,甚至阻礙他們發展出面對未來挑戰所必需的韌性與毅力。

有效讚美的小撇步:讓每一句鼓勵都恰到好處

前面談到了讚美當中潛藏的陷阱,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方式,讓每一句鼓勵都真正發揮正向的力量呢?

以下幾個小撇步,希望能幫助爸媽們,更有效地讚美孩子。

▎撇步一:聚焦在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或天賦

這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核心。與其稱讚孩子聰明或只看結果考了滿分,不如把焦點放在他們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採用的方法、展現的毅力,以及從中所獲得的進步。

例如:當孩子完成一幅困難的拼圖時,與其說:「你好聰明,這麼快就拼好了!」

不如試著說:「我看到你剛剛很專心,試了好幾種不同的方法,遇到卡住的地方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到最後把拼圖完成了,真不簡單!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很棒。」

這樣的稱讚,能讓孩子明白,成功並非僅僅來自於不可捉摸的天賦,更多是源於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例如專注、努力、嘗試不同的策略以及堅持。這會鼓勵他們在未來遇到更困難的挑戰時,也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克服。

▎撇步二:具體讚美孩子的行為細節,避免空泛的形容詞

對孩子的讚美要有效,那就要讓這些鼓勵變得具體、有層次。

明確指出孩子哪些行為值得肯定,不僅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讓他們感受到你是真的有在關注他們,而非隨口敷衍兩句。

例如:當孩子主動幫忙做家事後,與其簡單地說:「你好乖。」

不如說:「謝謝你今天主動幫忙把碗筷收到廚房,還把餐桌擦乾淨,讓家裡變得更整潔了,你真是個體貼的好幫手。」

具體的描述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反應出孩子的優良行為,讓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好在哪裡。這也會讓孩子更容易在未來,自己去反覆進行這些正向的行為。

▎撇步三:強調過程當中的進步與學習,而非勝負名次

孩子能夠持續地學習跟成長,這過程往往比單次的結果來得更重要。

所以即使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或是在比賽中失利,只要他們在過程中有學習跟進步,就值得肯定。這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失敗的正確態度,明白這其實是學習的機會,而非世界末日。

例如:孩子參加賽跑比賽沒有得到名次,與其安慰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

可以嘗試更具體地肯定他在這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雖然這次沒有得獎,但我看到你從練習開始,每天都很認真地訓練,起跑的反應也比上次快很多,你真的進步了超多,要為自己感到驕傲。」

這樣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他們的努力和成長依然被看見和重視,從而更有勇氣面對下一次的嘗試,並從經驗當中學習。

真正的讚美不用多,但是孩子會記在心坎裡

我自己的經驗是,讚美孩子不用太多,有時候輕輕的一句話,只要是說在他們在意的點上,效果就會很強。

甚至也不需要直接說出口,光是問孩子:「剛剛那場比賽,你自己覺得哪幾球打得特別好?剛剛那個逆轉,是怎麼發生的?」他們就會自己去挖掘出值得鼓勵的點,自顧自地講得不亦樂乎。

當那個評價的焦點,從大人轉移到孩子自己身上時,他們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就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了。

我想,對爸媽來說,能夠培養出眼中有光的孩子,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讚美 (泛淚)


》延伸閱讀書籍: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協助親子改善溝通、創造良好互動的六堂課

Positive Discipline –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The Whole-Brain Child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腦神經權威╳兒童發展專家的12個腦科學教養大關鍵

The post 怎樣稱讚孩子才會有效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praise-children-effectively/feed/ 5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comments Mon, 24 Mar 2025 03:02:29 +0000 https://ideaforkids.org/?p=268 [大衛選讀]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

The post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試了一年多下來,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提問也還是很初淺。

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像是「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

但是慢慢的,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狀態就不見了。隨著孩子長大上學,好奇心逐漸消退。這讓我好奇,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好奇心沒有不見,只是被壓抑

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這個樣子,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

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

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filter),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

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多半會顯露出不耐。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

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有以下三種:恐懼、不贊成,跟不參與。

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

第一是恐懼 (Fear)。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那些受到戰爭、天災、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

第二是否定 (Disapproval)。 當爸媽常說:「別碰、別爬、別大喊大叫、別弄髒它…」,一大堆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時,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偏見和負面態度,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

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Absence)。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是孩子好奇探索時,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一是安全感,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另一個是傾聽分享,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營造正向循環。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

培養好奇心的秘訣

反過來,我們來聊聊,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

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 最有效的是身教,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帶他們到外面散步,一起思考關於樹木、天空、星星的有趣問題。有趣的爸媽,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

Follow your child’s lead. 跟隨孩子的興趣,順勢引導。留意孩子眼神發亮的地方。當他們對什麼特別專注或反覆提問時,不要打斷,而是跟著走下去。如果他喜歡音樂,就常為他播放音樂,一起製作和演奏樂器、一起跳舞。如果她喜歡昆蟲,就給她鏟子跟網子。真正的學習從自發性開始,發現孩子熱情的方向、提供資源,然後一起探索。

Use the library. 善用圖書館,把閱讀變成共同的冒險。經常和孩子,一起把圖書館當作小型校外教學。書本是通往各種世界的窗口,能帶來無限好奇和樂趣。經常接觸書籍的孩子,會成為更好的閱讀者。讓孩子自己挑書,這是很重要的。閱讀什麼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被激發,他們真的打從心裡喜歡閱讀。

Allow time for open-ended activities. 不要塞滿課業跟才藝,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開放式活動。讓他們自由去探索、自由創造。過程中,不需要大人干預或給出標準答案。與其給孩子電動玩具跟 iPad, 不如給他們紙盒、積木、水、沙子、鍋碗瓢盆等,讓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力,決定要怎麼玩。這種活動能大大刺激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並刺激好奇心。

他們將好奇心強的孩子,跟另一個好奇心不那麼強的孩子配對,讓這兩個孩子一起進行一個「fish task」的任務,過程中觀察彼此的互動與任務中的行為表現。

好奇心是會傳染的

要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那就得順便談到,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Susan Engel 帶著研究生在2013年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叫做《好奇心會傳染嗎?Is Curiosity Contagious?》

研究發現,好奇心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感染力。

如果孩子身邊有另一個稍微比自己更好奇的人,他們就會受到影響,開始出現更多的提問行為和探索行為。而且不需要差距很大,對方不必是一個超級好奇寶寶,只要稍微好奇一點點,就會產生傳染效應。

光是讓孩子身處於有同儕的環境中,就能自然激發出好奇心。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要改善孩子的好奇心,其實並不難。只要放對環境,好奇心就會自然擴散開來。

AI 時代,關鍵不是「能不能找到答案」,而是「你問的問題夠不夠好」

以往資訊散落各處,面臨的問題是「哪裡能找到答案?」;現在資訊可以透過 AI 快速搜尋彙整,關鍵變成了:「我能出問什麼問題?」

AI 再聰明,也只能根據提問 (Prompt) 來運算輸出。所以假使把諾貝爾獎等級的 AGI 放在面前,你卻只問它附近有什麼好吃的,那人工智慧也就只能給出這個層次的答案。

在 AI 面前,提問就是超能力。而在孩子身上,好奇心就是那把能夠啟動世界的鑰匙。

所以趁來得及,多陪陪孩子吧。跟他們一起學會問出,連 AI 都要花時間思考的好問題。


》延伸閱讀書籍:

Creative Schools – 讓天賦發光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協助親子改善溝通、創造良好互動的六堂課

The Kids’ Book Of Questions – 孩子3歲後問不一樣的問題‧會問問題的父母教出會找答案的孩子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世界上沒有笨問題:213個激發好奇心的問題大集合

The post 孩子不再問問題了?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do-we-keep-kids-curiosity-alive/feed/ 7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your-kids-how-to-make-their-own-decisions/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your-kids-how-to-make-their-own-decisions/#respond Sun, 19 May 2024 03:54:2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238 [大衛選讀]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人坐在會考...

The post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衛選讀]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人坐在會考現場,身邊的家長交換著八卦,對於孩子的各種選擇感到莫名的焦躁。我自己在想,有什麼好擔心的,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啊。

Teach Your Kids How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這篇發表在美國全國家長教師協會的文章,很有條理地寫出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以及身為爸媽要如何幫助孩子,也同時去調整自己的觀念。

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https://ptaourchildren.org/teach-kids-decision-making-skills/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身為父母,我們超級希望孩子能夠成功,因此常常為了讓他們進到好學校或有好的未來發展,而忍不住插手去幫孩子做決定或解決問題。

然而,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剝奪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robbing their children of a sense of control).

換個角度來看,大多數青少年都常會感到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從 2005 到 2018年的十幾年間,美國青少年的憂鬱症比率上升了 37%。研究顯示,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決定,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壓力來源。

The power of empowerment

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空間,不僅能讓他們的大腦學會如何做出困難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這能幫助他們減少無助感,或是被他人控制的壓力。

你怎麼用大腦,就會進一步刺激往哪裡發展。所以孩子掌控自己人生的經驗越多,他們就越能冷靜清晰地思考,而不是讓焦慮主導了一切。

以下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對自己和未來的強烈掌控感。

Ask lots of questions, but start small

多問問題,但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列出他們想要掌控的事情清單,並制定計劃,將做決定的責任轉移給他們。

試試看,在你原本會直接做決定的事情上,有意識地徵詢孩子的意見:「你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做,還是那樣做?」

從小地方開始,讓他們開始做自己的決定。

For a chil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 it must be an informed decision

既然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就必須是能充分知情的決定。事先要求孩子要收集資訊,並且周全地進行考慮跟判斷。

試著與孩子討論整個問題,然後跟他說:「這是你的決定。我相信你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明智的決定,並從錯誤中學習。我只要求和你討論一下利弊得失,這樣我就知道你已經仔細思考過了,而且我也喜歡看到你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僅僅是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們,這就能很大幅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Unless your child wants to do something that is truly a terrible idea, give them space to make mistakes

除非孩子想做的事情真的是個糟糕的主意,否則留給他們犯錯的空間。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作為父母,你可以引導他們遠離不健康或不安全的行為。

但反過來,如果你 14 歲的孩子想學法語而不是西班牙語,即使你知道西班牙語更實用,那就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吧。

孩子從中體驗到的自信和自主性,以及你們之間的健康互信關係,那是真正無價的。最終,你會希望孩子自己能自主,而不是凡事都要依賴爸媽。

Seek buy-in before giving your child advice

在給孩子建議之前,先徵求他們的同意。

假設你的孩子在已經承諾的家庭聚會,跟朋友最近才剛邀請的同儕活動之間,面臨兩難的抉擇。

在直接說內心的想法之前,你可以先問他:「想聽聽我的建議嗎?」或「我可以告訴你我的看法嗎?」

如果孩子說「不」,那就退後。你要扮演孩子值得信賴的顧問角色,而不是一個專制的老闆。

Don’t force help or advice your child doesn’t want

不要強迫孩子,接受他們不想要的幫助或建議。

俗話說: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那些錯誤的決定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comes from bad decisions).

如果因為孩子拒絕聽從建議,而導致考試成績不好,或是在籃球比賽中錯失關鍵的罰球,那也沒關係。

孩子會以自己的方式學到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這個過程將發展他們的大腦,使他們往後能夠做出困難的選擇並承擔後果。

如果你沒有強迫提供幫助,那麼你將處於更好的位置,可以幫助孩子事後去反思他們的決定,問一些問題,例如:

「你覺得事情進行得如何?」
「下次你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嗎?」
「哪些方面做得不錯?」
「我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嗎?」

教孩子如何變得獨立並不容易,但你不必獨自承擔。在整個過程中,要與孩子生活中的其他大人們保持對話,也就是他們的學校老師、球隊教練等。

多管齊下,給孩子空間去了解自己、鍛煉判斷力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健康的大腦。

這會是讓他們一生都受益的自我學習。

我覺得對於父母來說也是 🙂


》延伸閱讀書籍: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協助親子改善溝通、創造良好互動的六堂課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How to Raise Successful People –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The post 教孩子,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your-kids-how-to-make-their-own-decisions/feed/ 0
如何教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children-the-real-value-of-money/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children-the-real-value-of-money/#respond Sat, 27 May 2023 03:03:29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192 幾歲可以開始給錢,太早用錢,會不會讓孩子接受到金錢...

The post 如何教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幾歲可以開始給錢,太早用錢,會不會讓孩子接受到金錢的誘惑?

How to teach children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這篇文章,提到了七歲就可以開始理解金錢的價值,而且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越早開始越好。透過真的錢幣,在真實生活場景中,去跟孩子討論金錢的價值,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像是到實體商店走走,就是很棒的機會教育;除了聰明消費之外,還能夠教他們投資,換個角度去體會商業經營的道理。

親手用錢,自己買東西,那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能增強孩子對金錢的自信跟掌握度。爸媽們不要怕真的錢,錢不會咬人,錯誤的價值觀才會。

重點摘要整理如下,全文連結: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21/dec/13/how-to-teach-children-the-real-value-of-money


如何教導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

研究顯示,孩子從七歲開始,就已經可以有效學習理財課程,避免未來長大後的財務問題。

從小做起 (Start young)

根據英國政府的退休金支援服務 MoneyHelper 所發布的一項研究,兒童早期使用金錢的經驗,對於成年後的財務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根據這項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七歲的兒童已經能夠理解金錢的價值,能夠學著延遲滿足;並且也能理解到一些選擇是不可逆的,這些錯誤的選擇,可能會為以後的生活帶來麻煩。

Campaign for Learning 慈善組織的主任 Juliette Collier 說,讓三到四歲的孩子們就開始自己擁有一些硬幣,用來消費和儲蓄,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一旦他們長大到已經不會把錢放在嘴裡,就可以給他們一些錢了。如果他們決定把那些錢用來買糖果,那就明確地讓他們知道,錢用完就沒了,買了糖果就不能買其他東西。讓他們自己去做出選擇,並且體驗這個決定的後果。

討論金錢的目的 (Discuss the purpose of money)

不要低估用真正的硬幣,對於孩子的刺激與影響。透過在家裡玩辦家家酒,加上真的錢,可以帶來很大的教育價值。

首先試著在家中拍攝各種物品的照片,然後將它們分類為必需品 (necessities) 和奢侈品 (luxuries),去引發孩子對金錢用途的討論。除此之外,也要讓孩子了解到,生活中有各種的隱藏成本,像是暖氣、電力和水,這些也都是需要付錢才能取得的。

進一步,可以讓孩子們一起參與省錢的嘗試。例如,設定一個挑戰,讓他們一起幫忙,全家來過不花錢 (no spend) 的一天。讓孩子自己從網站上找食譜,完全只使用櫃櫥中的剩餘食材,來幫自己料理一整天的飲食。

將這些活動當作一個契機,去跟孩子討論,設定金錢使用的優先順序有多重要。如果受不了誘惑,買了自己負擔不起的東西,那生活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也可以讓孩子試著去想像,如果有一個跟他一樣年紀的孩子,但是家裡沒有錢,那個孩子可能會錯過些什麼。跟孩子討論貧窮,有助於提高他們對於貧困與不平等狀況的理解。乍看之下有點難,但其實從老師們的教學經驗中,孩子是很能夠理解呼應貧窮議題的。

去實體商店購物 (Go to the shops)

教孩子們了解金錢的最好場所之一,就是實體商店。

能夠親手用錢,自己買東西,那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這能增強孩子對金錢的自信跟掌握度。

即使是在無現金消費比例偏高的地方,使用的是信用卡付款,也必須跟孩子解釋清楚它的運作方式。雖然沒有使用到硬幣,但真正的錢仍然會從銀行賬戶中扣除。如果在台灣,直接用現金,用握在手裡的錢讓孩子去體驗消費,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付帳之前,也要先跟孩子討論購物車中的商品選擇。為什麼可能會選擇花更多的錢,去買公平貿易的巧克力,或者有動物福利標章的雞蛋?價錢比較貴的商品,品質一定會更好嗎?

同時要對買一送一等各種複雜的折扣促銷,保持警惕。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們如何計算單價、比較優惠,讓他們去了解並判斷商品的價值,這是一項必要的生活技能。

為什麼便利商店的口香糖,一般來說比量販店來的貴?怎樣的促銷活動,才是相對划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消費花錢,才能夠體驗到這些生活上的細節。

幫孩子掌握數字估算的技巧也非常重要。這會幫助孩子們培養對數字的直覺,這樣他們就可以很快地發現自己被多收錢,避免犯下昂貴的錯誤。

讓孩子親身感覺到投資的意義 (Make your child’s investments meaningful to them)

可以試著幫孩子開一個自己的個人儲蓄賬戶,並且購買一些你們常去的超市或連鎖餐廳的股票。

當你們去那裡消費時,就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也是這家店的股東喔,如果它經營得很好,我們就有機會分到獲利,也就是股息。身為股東,孩子應該要在意,它的生意好不好,店門口的招牌跟促銷是否夠吸引人。跟其他商店相比,它有很強的競爭力嗎?

投資的意義,是可以透過實際參與,讓孩子從小就可以親身感受到的。

無論是消費、儲蓄、投資,七歲就可以開始了,學習如何用錢,掌握真正的價值,越早開始越好。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The post 如何教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價值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how-to-teach-children-the-real-value-of-money/feed/ 0
如何用真的錢,教自己的孩子團隊合作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ing-teamwork-but-with-real-money/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ing-teamwork-but-with-real-money/#respond Sat, 20 May 2023 03:08:05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189 很多家長對於教孩子理財,會擔心把真的錢交給孩子,會對他們有不好的影響。 我們家一直都是很實驗派的,要就玩真的,小學就開始投資盈虧自負,這樣才能夠真正去體會市場的運作,以及建立自己對於獲利與虧損、大膽冒進與謹慎過頭的手感跟直覺經驗。 Teaching Teamwork, but With Real Money 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分享了幾位財富管理與財經專家,他們真實的家庭教育經驗。

The post 如何用真的錢,教自己的孩子團隊合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很多家長對於教孩子理財,會擔心把真的錢交給孩子,會對他們有不好的影響。

我們家一直都是很實驗派的,要就玩真的,小學就開始投資盈虧自負,這樣才能夠真正去體會市場的運作,以及建立自己對於獲利與虧損、大膽冒進與謹慎過頭的手感跟直覺經驗。

Teaching Teamwork, but With Real Money 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分享了幾位財富管理與財經專家,他們真實的家庭教育經驗。仔細說明了他們如何擬定計畫,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一起去團隊分工、管理金錢、投資決策、探索個人特長等。

與其到分遺產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們都不懂得理財,也不會團隊溝通決策,不如從小就教起,是吧?

重點摘要整理如下,全文連結:https://www.nytimes.com/2007/12/09/business/yourmoney/09teamwork.html


用真的錢,教孩子們團隊合作

Tom Rogerson 是 BNY Mellon Wealth Management 的家庭財富管理部門主管,他和老婆 Cathy 總共養育了四個孩子。在他們孩子的年紀約 5-15 歲時,開始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理財教育實驗。

為了教孩子如何管理金錢,這對夫婦給孩子們每年 5,000美元 (約台幣15萬) 去做共同投資,獲利則說好會用在每年的家庭旅遊。如果賺得多,就可以去好一點的地方玩。

身為財富管理部門的主管,Tom 看過很多家庭,因為錢而吵架,通常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會處理錢。很多孩子們第一次一起決定如何處理大筆財富,就是在處理父母遺產的時候。到這時候才讓兄弟姐妹學習如何團體決策,會是一個很糟糕的時間點。

Tom 打算讓孩子們提早開始學習。在他們都還未成年,最小只有五歲的時候,他和老婆決定每年固定信託給孩子們 5,000美元。孩子們要自己去投資這筆錢,賺的錢用在家庭的夏季假期。如果當年的基金獲利很好,他們可能會去迪士尼世界。如果投資保持平穩,就環遊全國拜訪各地的家庭成員。如果投資走下坡,那至少會安排野外露營。這樣的規劃,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基本實用的財務管理經驗,以及團隊合作教育。

幾位財經專家表示,這種經驗學習的要點,包含學會如何共同合作,以及對金錢做出明智的決策,都是很重要的。不僅適用於富裕家庭,對於一般小康家庭也是非常必要。

例如,美國金融教育基金會主席 Ted Beck 說,他和妻子讓自己的孩子們舉辦了幾次跳蚤市場拍賣,主要是為了教他們如何在處理錢時一起工作。有家族企業的人可能希望讓他們的孩子們兼職工作,以獲得實際的工作經驗。只是在口頭上談論團隊合作和金錢是不夠的,把教育跟實際事件時時刻刻綁定在一起,才能真正進到腦袋裡。否則就流於空談了。

幾位專家說,最重要的是要解釋股票和債券等金融商品是如何運作的,並且教導孩子們如何在情感連結的家庭環境中,找到一起工作的方法。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家庭經濟學教授 Jeanette A. Tucker 則說到,團隊合作的概念有助於加強家庭關係,避免許多不愉快、不必要的情感糾葛。

《我家小孩會理財, Raising Financially Fit Kids》的作者 Joline Godfrey 說,這樣的課程,不分財富高低都是有用的。無論家庭狀況是勉強度日、小康,還是富裕,這都沒關係。建立財務基礎需要時間,明確表達你們家的價值觀也很有價值。否則,孩子們將進而全然接受他們同學朋友的金錢觀,而那可能都只關注在如何消費花錢。

財富管理部門主管 Tom Rogerson 是在2001年開始,跟孩子們實驗這樣的投資計畫,而那一年正好是股市表現得很糟糕的年份。他回憶說:孩子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他們買了蘋果 (AAPL) 和孩之寶 (HAS) 等,高科技和玩具公司的零股。帳上的投資從 5,000美元跌到了 2,000美元。那一年,我們的家庭旅遊就只好去野外露營了。

第二年,孩子們對於要是讓媽媽和爸爸再次住帳篷,感到非常緊張,以至於他們最後決定,將所有的錢都放到了貨幣市場賬戶。他們最後賺了 50美元,那一年我們就開車到佛羅里達去探望家人。

到了第三年,投資的熱情已經被點燃,孩子們開始好奇:「我們該如何投資,也許多賺點錢,我們就能去做點更棒的事情?」

他們持有的股票變得更為保守:一個包括大市值股票在內的多元化投資組合,還有固定收益投資,如債券。那一年,這些年輕的投資者在他們的 5,000美元投資上,賺到了 600美元。Tom 這家人就租了一艘雙體帆船,去康涅狄格州好好玩了一趟。

另一個家庭教育的例子是,美國金融教育基金會主席 Ted Beck 說,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前銀行家,決定以他們的個人步調與孩子們談論財務,但這對夫妻也希望孩子們能一起工作。他們最終選擇了,在自家車庫辦跳蚤市場。

Ted 回憶說,看孩子們如何做角色分工很有趣。在早期的一次銷售中,他當時念國中的女兒 Katherine,因為已經和朋友一起有去過跳蚤市場的經驗,所以她負責定價,在這個專案中扮演了起了領導的角色。

真正讓 Ted 感到驚訝的是,孩子們比父母更了解彼此的優點。他們同意將賺來的100美元分潤下去,但孩子們並不打算採均分的方式,因為Katherine做得最多。像這樣的專案並不一定能引起所有孩子同等的興趣,大家都參與了,但只有Katherine對商業表現出真正的興趣,她後來大學時就主修了市場營銷。

當然,說服孩子們在年輕時一起工作,並不能保證他們成年後也會這樣做。Tom Rogerson說,障礙遠比小時候的投資計畫大得多,他們的配偶也可能使事情變得複雜,而嫉妒和不信任,則可能產生更多潛在的對立競爭。但他堅信,早期的兄弟姐妹合作夥伴關係,可以幫助抵消這些負面阻力。

這種努力,同時也幫助孩子發現了自己的才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焦點,早期而深入的家庭互動,有助於孩子發現自己的特性長處。

現在就開始教孩子重要的事情,而且,用真的錢,接軌真正的市場經濟。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The post 如何用真的錢,教自己的孩子團隊合作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teaching-teamwork-but-with-real-money/feed/ 0
設計一套有效可持久的零用錢制度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sign_allowance_system_for_kids/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sign_allowance_system_for_kids/#respond Fri, 28 Apr 2023 23:50:52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182 上週我們聊到給孩子零用錢,是很好的生活練習,越早開...

The post 設計一套有效可持久的零用錢制度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上週我們聊到給孩子零用錢,是很好的生活練習,越早開始越好。現在就來分享,怎樣設計一套有效可持久的零用錢制度。

簡單講,有三個原則:固定持續、記帳反思、鼓勵儲蓄。

首先:固定持續。話說很多父母怕孩子亂花錢,因此零用錢採取用完才給、有缺就補的作法。這其實會間接養成很不好的用錢習慣。用完才給,會讓孩子一直處於把錢用完的習慣迴圈裡;沒得儲蓄,也不習慣儲蓄。有缺就補,則是讓孩子衣食無虞、不愁花用;從小以為這世界上的資源是無限的,用完了自然會再補充。

換個方法,試著一開始就給固定頻次、固定金額的零用錢,讓孩子去感受到什麼是收支平衡。一方面資源會穩定的流入,但是另一方面,花用流出的速度也需要去呼應配合資源的流入快慢。一旦流入跟流入的速度失衡了,最常見的是花過頭了,收支就會出問題。結果是,身上的錢會越來越少,然後搞到連坐公車回家都不夠錢。早點學會收支平衡是很重要的,與其30歲才來當月光族,不如10歲就讓孩子自己感受一下把錢用完的辛苦。有套用這原則,對培養用錢的體感會很有幫助。

第二個原則是:記帳反思。這點很重要,開始給零用錢的那一刻,一定要搭配記帳的共同約定。有記帳才給錢,沒記帳就吃自己。

大部分家庭的零用錢制度沒發揮效果,都是敗在這裡。一旦給錢不需記帳,錢花到哪裡去,有多少比例花在需要,有多少錢是用在想要上,就沒得去記錄跟討論了。

其實記帳是個後設動作,真正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動作,讓孩子習慣在每次消費之前,能夠先想過這是「需要」還是「想要」。實務上,每一筆記帳,都應該要包含日期、項目、金額,還有標註「需要/想要」。有做這個動作,孩子們自己就會習慣在付錢之前,緩下來思考,晚點回家記這筆帳時,到底是真的需要,還是一時想要?

需要的就花,想要也就去滿足自己的想望。只要有記帳,就有機會去反思,需要的有沒有買貴,想要的是否買得值得開心。爸媽們要記住,一定要記帳才給零用錢,這個必須要一開始就建立好習慣,後面才有可能持續下去。零用錢給了一段時間,才回頭要求記帳,那就很難重頭建立習慣了。

第三個原則是鼓勵儲蓄。要知道,給零用錢的目的不是為了花用,而是為了學會掌握資源。而儲蓄本身,就是去掌握儲備資源的主要活動。越早感受到儲蓄的好處,往後孩子們自己就有機會幫自己累積更多籌碼。

鼓勵儲蓄的制度設計有一些小技巧。首先是要找出一個孩子真正在意的目標,例如一雙Nike籃球鞋;然後設定一段儲蓄的期間,例如6個月;最後再把一雙籃球鞋所需的 3,000塊錢,均分到6個月的零用錢內。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儲蓄目標的設定,可以促動孩子開始進行接下來六個月的努力,試著去達成這個目標,並且順便養成記帳反思、收支平衡、持續儲蓄的一整套好習慣。

固定持續、記帳反思、鼓勵儲蓄,這三個基本原則,是我們家試著導入零用錢四年後,跌跌撞撞所累加出來的心得。希望對爸媽們有幫助。

之後有空,我們再來聊如何教孩子投資。

#零用錢制度是學會用錢的第一步

#制度設計得好 

#給錢沒煩惱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The post 設計一套有效可持久的零用錢制度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design_allowance_system_for_kids/feed/ 0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_kids_allowance/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_kids_allowance/#respond Sun, 23 Apr 2023 01:32:47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176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他們平常吃喝用都不缺,還需要...

The post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他們平常吃喝用都不缺,還需要額外給錢嗎,這樣不就會鼓勵他們多花錢?」

我常會聽到身邊的父母,有這樣的疑問。事實上,我們家在四年前開始實驗零用錢制度;不只是給零用錢,而是所有孩子的各項開銷,都透過零用錢系統去做記錄跟交易。

仔細去找跟零用錢有關的學術研究,例如Adrian Furnham等學者在過去20年間,對於金錢使用、家庭教養,與價值觀養成的研究成果。會發現到,年輕人的儲蓄和消費習慣,與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息息相關。此外,父母對孩子的經濟教育和給予零用錢的方式,對孩子往後的金融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所以,與其讓孩子不愁吃穿,不如讓他們從小知道資源是有限的,需要有效管理。

我們家從四年前開始,試著做「消費外部化」。什麼是消費外部化,就是把所有孩子日常需要消費使用的東西,不論是鉛筆、衛生紙、捷運交通費,全部都抽離出來。變成一筆筆可見、可記錄、可管理的外部消費。

零用錢的多寡,就是由他們每週實際需要使用的物品跟服務價格來決定。所有日常生活要用到的,通通給零用錢、通通要自己去消費跟記帳。所以妹妹的零用錢有可能比姐姐多,因為她的交通支出比較多,在校用餐比例高。實際需要用多少,零用錢就給多少。

這樣的好處是,他們會自己去回想記錄生活中的每一筆開銷。會去感覺到原來吃飯交通都要花錢,原來同樣一支筆在不同通路的價格是不一樣的,而且能夠去反思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讓孩子自主用錢,會因此買貴了、吃虧了,甚至是去做了不適當的消費嗎?當然會,只要有在用錢,即使是大人也會有買錯東西、買貴、甚至被騙的狀況。很好阿,從小就吃過鱉,知道網購球鞋很多假貨、愛吃零食等促銷再買更划算、網遊課金一時很爽但多半會後悔。這些經驗,都需要真實消費,才能夠真正體驗到、學到寶貴的經驗。

讓孩子親手用錢,去承擔消費的風險,同時去享受自我決定的成就感,開始掌握使用金錢的權利與責任。我覺得這是父母在教導生活價值觀當中,很重要的一環。而且越小開始越好,這是需要練習的。

之後有空,我們再來聊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零用錢制度。

#教孩子用錢要趁早

#花錢當然有失也有得

#越早開始價值觀越穩固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The post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give_kids_allowance/feed/ 0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respond Sun, 04 Nov 2018 04:39:00 +0000 http://ideaforkids.org/?p=67 大人常常都忙不過來了,何況是小孩子。回到家看到孩子...

The post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大人常常都忙不過來了,何況是小孩子。回到家看到孩子虛晃了一下午,東摸摸西摸摸但是正事都沒做,連玩樂都沒空的時候,心裡真是會很希望能夠早點教他們抓到重點、把握時間、專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What you do repeatedly is what will create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What you do each day is what will become your fate. That’s why there’s so much interest and talk about the daily routines. 」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ir energy each day is limited. That’s why they condition themselves over time to wake up and instead of surveying their day and deciding what to do.」

「Success look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But what’s consistent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prioritize their values and principles. If what you value is health, you should be incorporating an exercise routine and healthy meal into your AM schedule. If what you value is family, you should be taking a few minutes to have breakfast with your kids before you leave. If what you value is productivity, you should wake up and tackle the first tasks of the day before anything else. Successful people design their lives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y care about.」

人的精力跟時間都是有限的,懂得掌握自己的時間,同時能夠找到關鍵有價值的事物,把自己的能量灌注進去,那真的是一生受用的事情。

This Is How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Plan Their Daily Routines

At this point, it’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secret to success is daily routine.
The outcomes of your life are not governed by influxes of energy. Your future trajectory is not going to be significantly altered by what you do once or twice (that’s the good thing about mistakes, if you learn from them, they don’t define you).
However, what you do repeatedly is what will create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What you do each day is what will become your fate. That’s why there’s so much interest and talk about the daily routines — particularly morning routines —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Sure, they often have a few key things in common, like waking up early, exercising, or only checking email once or twice a day.

However, everyone is different, and everyone’s needs are unique. That’s why it’s so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successful people approach building their routines, as opposed to the very specific details of what they do or don’t accomplish. Here, a debriefer.


Run on autopilot.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ir energy each day is limited. That’s why they condition themselves over time to wake up and instead of surveying their day and deciding what to do (for example: should I exercise in the morning?) they stick to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This allows them to enter a state of flow, and to wake up and just start acting as opposed to waiting, thinking, questioning and trying to muster up motivation.


Eliminate small decision-making.

You’ve probably read a lot about CEOs that wear the same clothes every day, or who have eaten the same breakfast for the last 15 years. This isn’t because they’re boring people, it’s because they understand that small, almost undetectable decision-making is what will rob you of the majority of your morning energy. When you have to constantly think through what you want to wear, eat, do, say and be, you exhaust yourself.
It is, in a sense, a paradox of choice. The more options we’re given, the less happier — and productive — we are.


Prioritize values.

Success look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But what’s consistent is that successful people prioritize their values and principles. If what you value is health, you should be incorporating an exercise routine and healthy meal into your AM schedule. If what you value is family, you should be taking a few minutes to have breakfast with your kids before you leave. If what you value is productivity, you should wake up and tackle the first tasks of the day before anything else. Successful people design their lives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y care about.


Eliminate microdistractions. 

Push notifications, unnecessary meetings and phone calls, online shopping, videos, articles social media… all of it is just one tab or ding! away, but altogether, microdistractions probably take you away from hours of work each day. If you get to the end of each day and feel as though you accomplished very little and can’t figure out “where the time went,” microdistractions are likely the culprit.


Temporary discomfort < long-term reward.

Living the life of your dreams is not going to be doing what makes you most comfortable all of the time. In fact, it’s often doing what’s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that brings people the most joy. Successful people understand this,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withstand the temporary discomfort of putting themselves out there, trying something new, doing physical activity, etc., in exchange for the long-term reward of a large network, a new project, or health.


“What would be the most productive use of my time today?”

Though successful people are often pretty stringent about their personal routines, there’s always room to reprioritize if need be. Ultimately, what it comes down to is that each day, successful people use their time in the most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way possible. To mimic this, wake up and ask yourself what would be the best way for you to spend the day — what you would like to enter the evening having accomplished. Do this every day, and you’ll find yourself farther than you ever thought possible.

原文連結:https://www.forbes.com/sites/briannawiest/2018/11/14/this-is-how-highly-successful-people-plan-their-daily-routines/?fbclid=IwAR0z-Vkhx3xVmKYZ5MTl2aPDJhcKd8OXPWbp2i-knjavMTHmYP-GmcD98-s#3447f7c61639

The post 孩子未來的成功,從掌握今天的時間開始 first appeared on IDEA for Kids - 用設計思考,啟蒙我們的孩子.

]]>
https://www.ideaforkids.org/plan-daily-routines/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