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選讀] 剛參加完學校家長會,發現老師跟家長都對青少年孩子們的專注力,像是閱讀長文的耐心,以及思考的深度等,都感到十分憂心。
身為UX體驗設計專家,我自己很清楚,人的認知、記憶與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現在資訊科技跟社群媒體這樣發達,資訊過剩、注意力缺失的發展趨勢只會越來越劇烈。
這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我們天生就難以專注?年輕一代會因為從小接觸數位,就能夠發展出更強的多工能力嗎?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重塑專注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半世紀前的預言:資訊富足將導致注意力貧窮
早在1971年,Intel 推出世界上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 Intel 4004 時,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就已驚人地預見今日的困境。他認為:資訊的富足,將會導致注意力的匱乏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在過去,人類的瓶頸是「缺乏資訊」,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獲取知識。但正如 1970年代微處理器、網路、磁碟等發明所帶來的影響,很快地,資訊的複製和傳播成本就下降到趨近於零。資訊從原本的不足,一下子變成了太多。
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成了最稀缺、也最炙手可熱的商品。
後果很明顯,《牛津英語詞典》在2024年將「腦殘, Brain Rot」選為年度詞彙。精準描繪了因過度消費瑣碎、低品質網路內容,而導致精神與智力狀態惡化的普遍現象。
這現象不只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對於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帶來極大的障礙。
我們為何天生就難以專注?
要理解注意力為何會成為商品,我們必須先認識人類大腦在做決定時的根本限制。
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實際上並沒有辦法如理想般,總是能瞻前顧後考慮所有事情,做出理性的完美決策。
在現實中,我們的理性受到:資訊不完整、認知能力有限,以及時間緊迫,這三大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不會無止盡地尋找最佳方案,而是傾向於找到一個「足夠好」的選擇就停下來,這種策略被稱為「滿意化, Satisficing」。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Sims 則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個容量有限的「資訊通道, Information Channel」。我們並非隨機地忽略資訊,而是會看起來「理性地」去選擇要關注哪些內容,這一切都基於腦力的成本效益權衡 。
因此,為了快速應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許多經驗法則和捷徑。例如「聽專家的準沒錯、第一印象很重要、人多的餐廳多半比較好吃」等。
結果這些可預測的決策捷徑,恰恰成為社群媒體演算法得以大規模引導,甚至用來操縱我們的基礎。
特別脆弱的青少年大腦
青少年族群在注意力經濟的衝擊下尤其脆弱,這並非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而是孩子們在這時期的大腦發展階段,遇到了生物學上的特性限制。
青少年的大腦中,負責衝動控制與規劃的前額葉皮質,要到二十歲出頭才能完全發展成熟。在此同時,掌管情緒與獎勵的邊緣系統卻已經高度發展且反應靈敏。
這種發展上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會更強烈地去尋求獎勵與刺激,且難以抑制來自數位媒體的誘惑。像是在社群媒體上發照片之後,渴望即刻收到讚或是正向留言;玩手遊停不下來,期望再玩一局就能拿到獎勵等。
許多人誤以為他們是「數位原生世代」,天生就會擅長多工處理,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頻繁的社群媒體多工刺激,並非訓練孩子的大腦變得更有效率,而是訓練他們更習慣分心。
只要是人,每次從干擾中重新集中注意力,都需要花費時間成本。而且這會不斷累積,導致思考變得越來越淺薄,完成任務的時間也會更長。
此外,睡前使用數位媒體也會嚴重干擾睡眠,形成惡性循環。睡眠不足會損害第二天維持專注力所需的大腦功能,讓孩子在學校更容易分心。
數位排毒,設法重塑專注力
面對系統性的注意力挑戰,僅僅要求自己或孩子「專心點」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從環境與方法上,去進行根本性的改變。
在學校教育上,老師可以創造一個更有利於深度工作的環境。例如,移除教室中不必要的視覺干擾,並策略性地安排「注意力休息時間」。
大約每 15 至 20 分鐘變換一次教學策略,也能有效維持學生的新鮮感與參與度。更重要的是,採用「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教學法,讓學生圍繞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進行長期探究。這種主動、自我導向的探索,可以提供孩子們強大的內在動機,讓他們更能專注沉浸在學習當中。
在個人與家庭上,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或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這並不是要永久戒斷資訊科技,而是要建立起一種更有意識、更健康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一些小地方開始,例如設定每天 30 分鐘的無螢幕時間,並逐步延長。主動關閉手機上非必要的通知,能幫助我們奪回注意力的主導權。
此外,在家中設立「無螢幕區域」,例如餐桌和臥室,不僅能促進家人間的交流,也能顯著改善睡眠品質 。最重要的是,把家居時間空出來,去重新探索那些能帶來深度滿足感的離線活動,無論是運動、閱讀、藝術創作,還是與親人朋友的面對面交流。
有限大腦 vs. 無限數位環境
我們正處於一個相當弔詭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輕易獲取知識的時刻;卻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環境中充滿了誘惑跟雜訊,以致於連一般人難以維持深度思考。
孩子在學習成長上,尤其需要幫忙。了解原因脈絡後,試著幫他們找回專注力,找回深度思考、感受與連結的能力。
我想尤其在人工智慧爆炸性發展的趨勢下,如何深刻思考、主動提問,會是孩子更需要的能力。
》延伸閱讀書籍:
Digital Minimalism –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Can you make it to the end of this column? Understanding the new economics of attention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5/09/11/can-you-make-it-to-the-end-of-this-column
Attention, Media Use, and Children
https://www.childrenandscreens.org/learn-explore/research/attention-media-use-and-children/
Why are we satisfied by “good enough?”
https://thedecisionlab.com/biases/bounded-rati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