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選讀] 剛參加完學校家長會,發現老師跟家長都對青少年孩子們的專注力,像是閱讀長文的耐心,以及思考的深度等,都感到十分憂心。
身為UX體驗設計專家,我自己很清楚,人的認知、記憶與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現在資訊科技跟社群媒體這樣發達,資訊過剩、注意力缺失的發展趨勢只會越來越劇烈。
這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我們天生就難以專注?年輕一代會因為從小接觸數位,就能夠發展出更強的多工能力嗎?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重塑專注力?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半世紀前的預言:資訊富足將導致注意力貧窮
早在1971年,Intel 推出世界上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 Intel 4004 時,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就已驚人地預見今日的困境。他認為:資訊的富足,將會導致注意力的匱乏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在過去,人類的瓶頸是「缺乏資訊」,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獲取知識。但正如 1970年代微處理器、網路、磁碟等發明所帶來的影響,很快地,資訊的複製和傳播成本就下降到趨近於零。資訊從原本的不足,一下子變成了太多。
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成了最稀缺、也最炙手可熱的商品。
後果很明顯,《牛津英語詞典》在2024年將「腦殘, Brain Rot」選為年度詞彙。精準描繪了因過度消費瑣碎、低品質網路內容,而導致精神與智力狀態惡化的普遍現象。
這現象不只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對於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帶來極大的障礙。
我們為何天生就難以專注?
要理解注意力為何會成為商品,我們必須先認識人類大腦在做決定時的根本限制。
諾貝爾獎得主 Herbert A. 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實際上並沒有辦法如理想般,總是能瞻前顧後考慮所有事情,做出理性的完美決策。
在現實中,我們的理性受到:資訊不完整、認知能力有限,以及時間緊迫,這三大因素的制約。因此,我們不會無止盡地尋找最佳方案,而是傾向於找到一個「足夠好」的選擇就停下來,這種策略被稱為「滿意化, Satisficing」。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Sims 則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個容量有限的「資訊通道, Information Channel」。我們並非隨機地忽略資訊,而是會看起來「理性地」去選擇要關注哪些內容,這一切都基於腦力的成本效益權衡 。
因此,為了快速應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許多經驗法則和捷徑。例如「聽專家的準沒錯、第一印象很重要、人多的餐廳多半比較好吃」等。
結果這些可預測的決策捷徑,恰恰成為社群媒體演算法得以大規模引導,甚至用來操縱我們的基礎。
特別脆弱的青少年大腦
青少年族群在注意力經濟的衝擊下尤其脆弱,這並非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而是孩子們在這時期的大腦發展階段,遇到了生物學上的特性限制。
3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