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 好好發零用錢

孩子手機摔壞了,維修費該爸媽出嗎?把握建立「財務掌控感」的黃金機會

[大衛選讀] 最近孩子的手機螢幕突然故障了,這就衍生了一個話題,維修的錢要從零用錢裡面扣,還是爸媽需要幫忙出?

天不有側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手機用著用著一定會故障的。這就是很好的機會,來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從小就能夠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相信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跟判斷,去處理意料之外的問題。

在年輕人的財務壓力越來越大的年代,怎樣教孩子去主動應對困難,而不是被動反應。這樣的家庭財務教育變得非常重要。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年輕一代普遍財務韌性偏低,風險意識不足

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中,完全沒有應急儲蓄的比例最高。美國銀行在2022年的研究數據顯示,34% 的 Z 世代,手上並沒有任何應急儲蓄。

Bankrate 在 2025 年的另一份報告,高達 59% 的美國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一筆 1,000 美元的意外開支。

亞洲地區的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的趨勢。Fidelity 環球財務健康調查指出,只有 35% 的年輕族群擁有足以支應半年以上的應急儲備金,比例低於中年人士的46%。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應急儲備不足。

讓孩子從小就有自信,能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

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能夠有自信,在面對困難挑戰時,能夠有自我掌控感。

這就要順便提到「控制點, Locus of Control」的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生命中各種事件時,是會相信命運,還是相信自己?

擁有「內控觀點」的人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最終結果;而帶有「外控觀點」的人則傾向於將結果歸因於命運、運氣或外力。

財務上也是一樣,而且影響更長、更深遠。

當你問孩子:「你覺得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讓手上的錢變多或是存到更多錢呢?」

擁有內在控制點 (Internal LOC) 的孩子會相信,他們的財務成功或失敗,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行動、技能和決策。他們相信努力工作和明智的財務規劃,能夠改變結果。

反過來,依賴外在控制點 (External LOC) 的孩子則傾向於將財務結果歸因於外在力量,例如運氣、命運、經濟環境或他人的影響 。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對財務狀況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接受大環境的影響。

從教孩子準備「緊急預備金」開始

順風順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很會理財。然而真正驗證跟學習財務知識的那一刻,往往是意外發生,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

為了不要讓孩子長大遇到重大變化時,如失業、生病、天災意外等,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從小教他們「緊急預備金, Rainy Day Fund」的概念,並且真的用看看,是很重要的。這會讓他們學會逐步掌握財務的內在控制點 (Financial Locus of Control) 。

5 Comments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用零用錢來刺激管理他們嗎?

做家事其實是很好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工作態度跟自我效能感。那些是需要每天做、自己動手做,才能夠練習跟養成的。

除此之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錢?孩子功課進步可以發紅包嗎?這些都牽涉到責任、獎勵與內在動力。搞清楚教育上的原則,在金錢獎勵上的判斷就會容易得多,也能避免誤區。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從一歲半就開始顯現

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 研究了世界各地家庭的家務勞動,發現孩子們普遍從一歲半開始,就有幫助父母的渴望。

他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哪一種文化背景,多數孩童在滿 18 個月後,就會開始主動對父母手上的家事,像是拿水杯、擦桌子、搬東西等,表現出「我想要幫忙」的熱情。

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源自於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being useful)。這樣的內在動機,讓才剛會站立學講話的孩子,就急著想要出手幫忙大小事,而且不讓他們幫忙還會生氣咧 🙂

長期研究發現,做家事的孩子能藉此培養成年所需的責任感與綜合能力

另一個哈佛格蘭特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Grant Study) 則更有趣。藉由基金會贊助,他們持續研究追蹤了268 名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波士頓市郊的另一組年輕人,長達85年以上,現在已開始追蹤其下一代子女。

透過每 2 年發問卷、面訪與持續的醫療報告等來收集資料,涵蓋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職業成就、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等面向。

研究發現,那些從事家務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有能力、有耐心、全面的成年人。從小透過家事培養責任感,會對個人生活自理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工作態度 (work ethic):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人,成長後在學業與職場上更能自律地執行任務、不需要依賴外在督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完成家務帶來的成就感,能持續提升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責任感與耐心 (responsibility & patience):童年承擔家務有助於培養「凡事先盡責再說」的價值觀,面對挑戰時也更能持之以恆。

全面發展 (well-roundedness):家務往往涵蓋了各種生活技能、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等綜合能力。也因此,年幼從事家務的人,往後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皆表現相對優異,在兩性關係中也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家中該做的事情就不能給錢

做家事,理當是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共同負擔的工作。所以當家事與金錢扯在一起時,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困惑。

5 Comments

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

[大衛選讀] 過年長輩給好多壓歲錢,爸媽因此會擔心孩子學壞亂花錢?

每次過年我就會看到類似的場景上演:阿公阿嬤準備了大紅包給孫子,爸媽看到嘴裡碎唸,哎呀不要包這麼多啦,這樣小孩子會不懂得節制,不把錢當錢…

爸媽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正是在探討一夜暴富之後,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偏差。

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每年發壓歲錢的時候,正是一個好的機會教育時間點。這時候手上拿的是真錢,而且孩子也長大一歲了,期待自己能夠多一點自主權。

這時候主動學習的動機正強,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會是很好的理財教育機會點。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並且提出三個設計思考方案。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過年期間,長輩親戚們總會開心地包給孩子一大筆紅包,加總起來少則近萬元,多到好幾萬都有可能。這會讓孩子瞬間「暴富」起來,但是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Sudden Wealth Syndrome)。也就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財富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中樂透、獲得巨額遺產、或是大筆保險理賠的情境中。

暴富症候群的常見症狀是:過度揮霍或非理性消費、對擁有過多的財富感到困惑、價值觀錯亂崩壞等。

在過年發紅包的場景中,爸媽可能會觀察到,孩子開始過度關注金錢,對金錢產生不切實際的概念。例如認為金錢是無限的,或者產生「有錢就能得到一切」的想法。

消費行為的改變尤其明顯,比如突然想買很多玩具或零食,或是開始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手上多有錢。有些孩子可能變得揮霍無度,完全不懂得節制;但也有孩子可能變得過度吝嗇,產生極端的守財心態。

孩子值得擁有壓歲錢,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運用

很多爸媽會擔心,孩子手上拿了意外之財,會養成不良的價值觀。所以不少爸媽會採取保護管束的作法,收走所有的壓歲錢,托管到成年才一口氣交給孩子。

但這反而剝奪了孩子從小練習、每年練習的機會。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接觸和管理金錢,突然在成年時收到一大筆錢,反而更容易出現判斷失準或決策錯誤的情況。

相較於每年收到的意外之財,成年後才突然收到累積十來年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那肯定會是一筆更大、更難掌握的數字。

其次,不讓孩子試著自理壓歲錢,也會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建立價值觀和培養責任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透過逐步增加的金錢管理經驗,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犯錯和成長。

壓歲錢創造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機會,而不是問題或威脅

我自己的經驗是,約莫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數學能力,能夠理解簡單的加減概念,對金額有基本的概念。他們也正在開始發展抽象思維,可以理解儲蓄和規劃的概念。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最為有效。所以每次過年發壓歲錢,其實都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金錢管理。這會比單純的說教,要直接有效果得多。

所以我更鼓勵的是,將壓歲錢視為教育的工具:從小額開始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並且隨著年齡增長,逐年增加自主權。

透過設計思考,教孩子掌握自己的壓歲錢

設計思考首重以人為中心,首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學習特性。同時也要把握漸進式學習,不能期待孩子一次就完全掌握,要讓他們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信心和能力。此外,建立清晰的互動機制和即時回饋系統,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決策結果。

以下我們舉三個設計思考的例子,看看能怎樣設計一段體驗歷程,教孩子逐步掌握自己的壓歲錢,避免出現暴富症候群。

3 Comments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大衛選讀] 開始零用錢的相關研究之後,讓我很意外的是,零用錢的發展跟普及,大概是這百年內的事情。相比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這真的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儘管古羅馬時期就有類似的形式,但是零用錢的概念與應用,要到二次大戰後,民間經濟收入穩定增加,一般家庭有一定財富餘裕之後,才開始逐步發展。

透過歷史研究,我也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約莫100年前,歐美的親子教養觀念著作,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開明、精闢的見解。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孩子擁有金錢的情況並不常見,他們過往常被視為家庭勞動力的一部分,需要透過勞動或協助家務來為家庭做出貢獻。

認真探究起來,零用錢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當時的富裕家庭會給予子女一些硬幣,允許他們管理和使用,但最終所有權仍歸家長。這種做法被稱為「peculium」,是最早有記載的零用錢形式。

但是這樣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大幅發展開來。一路到中世紀歐洲,最接近的詞彙叫做「pin money」,這是英國中上階級的丈夫每年給予妻子的津貼。作為婚姻協議的一部分,這筆固定給付的錢,讓妻子可以用於購買衣物和個人用品,象徵婦女的部分經濟自主權。這或許是固定給零用錢的早期概念起點,但對象還不是子女。

零用錢的真正起點,約莫是20世紀初期時,這樣的概念才在西歐和北美的中產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二戰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家庭收入的增加,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家長們因而更有能力定期給予孩子零用錢,而逐漸發展成為教導孩子財務責任感的重要方式。

110年前,Sidonie Gruenberg 開始倡導父母應該給孩子零用錢

美國兒童研究協會主任 Sidonie Gruenberg 在 1912 年出版了《Your Child Today and Tomorrow》一書,探討父母在孩子教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身為四個孩子的媽媽,她大力提倡,父母應該要定期給孩子零用錢。在一百年多前的美國,這個觀念可以說是非常先進新穎。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