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孩子做家事要給零用錢嗎?

[大衛選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不太做家事,要用零用錢來刺激管理他們嗎?

做家事其實是很好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工作態度跟自我效能感。那些是需要每天做、自己動手做,才能夠練習跟養成的。

除此之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錢?孩子功課進步可以發紅包嗎?這些都牽涉到責任、獎勵與內在動力。搞清楚教育上的原則,在金錢獎勵上的判斷就會容易得多,也能避免誤區。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孩子做家事的內在動機,從一歲半就開始顯現

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 研究了世界各地家庭的家務勞動,發現孩子們普遍從一歲半開始,就有幫助父母的渴望。

他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哪一種文化背景,多數孩童在滿 18 個月後,就會開始主動對父母手上的家事,像是拿水杯、擦桌子、搬東西等,表現出「我想要幫忙」的熱情。

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源自於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being useful)。這樣的內在動機,讓才剛會站立學講話的孩子,就急著想要出手幫忙大小事,而且不讓他們幫忙還會生氣咧 🙂

長期研究發現,做家事的孩子能藉此培養成年所需的責任感與綜合能力

另一個哈佛格蘭特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Grant Study) 則更有趣。藉由基金會贊助,他們持續研究追蹤了268 名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波士頓市郊的另一組年輕人,長達85年以上,現在已開始追蹤其下一代子女。

透過每 2 年發問卷、面訪與持續的醫療報告等來收集資料,涵蓋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職業成就、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等面向。

研究發現,那些從事家務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有能力、有耐心、全面的成年人。從小透過家事培養責任感,會對個人生活自理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工作態度 (work ethic):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人,成長後在學業與職場上更能自律地執行任務、不需要依賴外在督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完成家務帶來的成就感,能持續提升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責任感與耐心 (responsibility & patience):童年承擔家務有助於培養「凡事先盡責再說」的價值觀,面對挑戰時也更能持之以恆。

全面發展 (well-roundedness):家務往往涵蓋了各種生活技能、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等綜合能力。也因此,年幼從事家務的人,往後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皆表現相對優異,在兩性關係中也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家中該做的事情就不能給錢

做家事,理當是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共同負擔的工作。所以當家事與金錢扯在一起時,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困惑。

知名財經作家 Beth Kobliner認為:「除非你願意在每次叫孩子自己把衣服放入洗衣籃時,都要先進行協商議價,否則請避開依家事付費的系統 (steer clear of systems that pay per chore) 」

做家事是件好事,這讓孩子成為一個團隊合作者。但是額外用金錢獎勵孩子去完成像是清理餐桌、倒垃圾、遛狗或整理床舖等日常任務,實際上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理財教育專家 Ron Lieber 在《 反溺愛 》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用零用錢來換取孩子做家務,因為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會覺得他們不需要錢,進而拒絕做家事。」

所以零用錢應該是獨立存在的,它不應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So allowance ought to stand on its own, not as a wage but as a teaching tool)。

劃分額外的家事,鼓勵孩子主動節約行善

我自己的經驗是,零用錢與家事責任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協調搭配。如果家裡已經有定時定額給予零用錢的習慣,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給孩子額外的金錢。

第一種,當他們在家裡做額外的工作時:

可以試著將家事分為「例行家事」與「額外家事」。例行家事像是打掃房間等,作為家庭責任的一部分,應該無償完成。至於那些額外的家事,則可以委託他們做一些本來會花錢請別人做的工作,比如洗車、清潔冷氣濾網、通水管等。這類的額外家事可以支付報酬,以鼓勵孩子的創業精神。像這樣清楚區分例行跟額外家事,就既能培養責任感,又能提供財務教育的機會。

第二種,當他們透過主動節約,為家裡省下日常開支時:

可以利用孩子對金錢的渴望,將其轉化為一種行善的力量。像是讓她負責家裡的節能工作,如主動關燈、少開冷氣、減少淋浴用水等,月底結帳時再把水電費賬單中的節約差額,拿來當做額外的金錢獎勵。

那在課業上,可以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嗎?

這是很多爺爺奶奶、阿公阿媽的愛用招數。只要孩子用功念書考100分,就發紅包獎勵。看起來孩子開心,長輩也歡喜。

不過有很多研究都發現,這樣的獎勵模式有其限制跟負面效果。

首先,獎勵並不能長期發揮作用 (rewards don’t work in the long term):

許多的研究都發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完成任務時,如果能獲得獎勵;在反覆測試過後,最後的成功率都會比沒有獎勵時還要低。

在教育現場的經驗也是一樣,當沒有「A」的成績需要爭取時,學生往往學得更好。整體而言,獎勵對於提升人們的工作或學習品質來說,成果並不顯著,甚至會有反效果。

再來,獎勵會削弱內在動力 (rewards erode in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力是指為了某件事本身而做時所獲得的內在快樂。例如,我練鋼琴是因為我喜歡彈鋼琴;我刷馬桶是因為它能幫助到家人,我為馬桶的外觀感到自豪,而且刷完之後聞起來也很香!

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過多的獎勵,反而會讓人對那些原本無需獎勵的事情,感到壓力跟負擔,進而逐步喪失興趣。

所以為了不要搞亂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在使用金錢來刺激跟獎勵時,要格外小心注意。

最後,爸媽要以身作則,把家事當做全家人的事

家庭並不是商業組織。父母為家庭的付出,如烹飪、打掃、照顧孩子,並不會獲得報酬;因此,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他們的貢獻也應該是出於同樣的責任感,而非為了錢。

為了強化這種合作精神,心理學家 Richard Rende 特別強調語言的力量。他建議家長多使用「我們」這個詞彙。例如說「我們需要一起把客廳打掃乾淨」,而非「你去打掃客廳」。

這種措辭能夠傳達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為這個家努力」的訊息,進而培養出孩子的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

此外,爸媽的態度與行為模範也很重要。孩子天生並不覺得家務是令人厭煩的苦差事,很多時候反而是成年人的抱怨教會了他們這麼想。

所以動手跟孩子一起做家事吧,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capable) 和有歸屬感的 (significant)。

這是金錢給不了的,自己想做、開心做最重要 🙂


》延伸閱讀書籍:

Elevating child care – 不打罵也不寵壞孩子的新時代教養法:相信、尊重、等待,讓孩子自信成長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Finance 101 for Kids – 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從存零用錢開始,美國財經專家引導孩子聰明用錢的10堂理財課

讓孩子受用終身的理財必修課

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一位斜槓老師的創新實驗,翻轉校園的金融理財教育

5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